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浙教版科学七下第4章 4.1 探索地球表面(2) 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2.02 M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86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

PAGE1

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地形的变化

【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地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掌握典型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的形成机制。

3.通过自然现象实例分析知道,地壳的运动和外力的作用导致地形的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4.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加剧侵蚀),增强生态责任感;通过地质演变案例(如大理石柱升降)培养科学实证精神与长期观察的耐心。

【教学思路】

由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引入地壳在变动,地形也在发生变化。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层面展开,通过视频、思考与讨论等,知道指导内力作用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体现为地壳运动如地震等,其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的作用包含流水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力作用等,通过图片展示分析知道,外力作用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疑问,引入学习任务

【复习】

1、陆地地形主要有、、、和等;

2、用于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形图是;

3、等高线地形图上,鞍部是处,山谷是处;山脊是处;悬崖陡峭处的等高线。

【引入】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可见地壳是在变动的,地形也是在变化的。

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

(一)内力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

【思考与讨论】观看视频,思考有哪些地壳运动?有什么特点?

【归纳】

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2.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3.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剧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

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佐证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读图】图中地壳变动的方向及产生什么影响?

【归纳】

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读图】图中地壳变动的方向及产生什么影响?

【归纳】

垂直方向,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或凹陷,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总结】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

2、内力作用使地形变不平: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具体体现为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等。

4、地壳变动的证据:

岩层的断裂和弯曲,地表的褶皱,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的升降运动。

【思考与讨论】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地变动?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2)火山、地震;(3)地中海面积缩小;

(4)台湾海峡底部分布着古森林的遗迹。这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一片森林,由于地壳变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峡。

(5)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的遗迹。这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

【过渡】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

(二)外力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

1.流水的作用:

流水的冲刷作用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2)流水的侵蚀作用:

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3)流水的航运作用:

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2、风力作用改变地形: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等地形。

3、冰川的作用: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等地形。

4、生物的作用:

生物对地形的影响是复杂且多样的,既包括生物对地形的直接改造和间接影响,尤其是人类对地形的影响最大。

【总结】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