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的数感含义、培养及评价.doc
文件大小:2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4.03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的数感含义、培养及评价

[摘要]研究者以数感教学为例,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的估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系统研究数学核心素养表现提供方法及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数感含义;数感培养;数感评价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如图1所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这11个素养表现可以从其含义、培养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和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的数感含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1]笔者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后,认为数感可以理解为(如图2):(1)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直观感受数与数量,从而建立数感;(2)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直观感受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从而建立数感;(3)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直观感受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数感。

二、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的数感培养

1.在数的认识中培养数感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概念的学习与理解离不开真实情境中的“数量”。人们常说:数,是数出来的。在数的认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情境直观地“数”,逐步抽象出“数”,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形象直观(实物图)、半抽象(抽象图)、抽象一般(数)的活动过程,通过一一对应的数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者事物的顺序,能计数、读数、写数,能理解计数单位,理解数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计数单位的重要性,不管是自然数还是小数、分数都是在数计数单位的个数;当不足1时,把1进行平均分,得到新的计数单位(分数单位),再数新的计数单位的个数。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让本单元知识更系统化,笔者尝试在主题情境中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体设计和实践,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揭示分数的多元意义。通过“分物产生分数”这一主题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中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概念;在“测量产生分数”这一主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感受并理解测量中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十进分数和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比产生分数”这一主题情境,让学生经历除法比中分数的意义和约分。通过这样的情境和结构化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描述分数,能深刻感受分数与生活、分数与除法、分数与整数的关系,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具有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活动、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进行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让学生感悟核心概念计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作用,感悟数的认识的一致性,逐步提升学生对数的感悟水平。

2.在简单数量关系探究中培养数感

教师要在简单数量关系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此处的数量关系更多体现为数量规律。数量规律范畴广泛,包含不等关系、相等关系、组合关系、不变关系、分解关系等。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具体情境中数量的变化,借助符号将这些数量规律抽象出来,以表达式或者四则运算的形式呈现,形成数感。

(1)数或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比大小”一课中,通过三只猴子比桃子、香蕉和梨的多少的情境图直观地抽象出相等和不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地摆一摆、比一比、写一写,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抽象的过程,然后用数和符号来表达:3=3,3gt;2,3lt;4。在“找规律”一课中,学生根据教材情境图和数的直观联系感悟“重复”的规律,如:碗的数量变化2,3,2,3……母鸡和小鸡的变化规律1,3,1,3……通过正方形数量变化抽象出递增规律3,6,9,12……抽象出递减规律11,9,7,5……学生在探究这些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会对数量变化、数量规律产生合理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数感的发展。

(2)数量之间四则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加法3+1时,教材提供了情境:小朋友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了1个气球,然后将左右手的气球拿到了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幅图分开呈现,让学生通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