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由于问题过于宏大,以下资料对各个朝代的服饰与发型研究,也趋向于高度总结式。
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如头衣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1)袍:右衽,以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以花边纹样进行装饰。
曲裾,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深衣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2)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
3)褝衣:无里衬的单层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128cm,两袖通长190cm,全部重量只有48g。
4)冠:
1)深衣: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2)襦裙: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
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装束。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着时下身配裙。
3)女子发式: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
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深衣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圆领袍衫:
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2)幞头:
这一时期男于最为普遍的首服。
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襦裙和半臂:半臂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2)大袖衫:
3)女着男装:
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同时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4)女穿胡服:
受胡舞(胡旋舞、浑脱舞、柘枝舞)的影响,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回鹘装的基本特点是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5)发式与面靥: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
唐代妇女的妆饰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妆成此式,连同堕马髻、弓身步,越发显女子纤弱之态,令人顿生怜爱之情。
宋代的丝织品产量、质量与花色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但服饰式样却没有很大的变化,远远没有唐代服饰式样丰富,款式也没有唐代大胆开放,颜色和配饰就更不如唐代雍容华贵。
这是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观点的影响造成的。
宋人力图恢复古制的做法,不但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着装,以至于使宋代服饰显得非常保守。
总的说来,宋朝服饰一洗唐朝的繁复华丽,去掉了过多的修饰和奢靡,变得朴素实用,呈现出了清新、朴实、自然、雅致的景象。
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襕衫又称襕袍,属于袍衫,以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