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探“图形运动”本质 促“整体建构”关联.doc
文件大小:57.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5.16千字
文档摘要

探“图形运动”本质促“整体建构”关联

[摘要]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旋转三要素”前后的测评数据,整合“线与面的旋转”教学内容,渗透“图形旋转即点旋转”的本质认知,在沟通与对比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整体建构;图形的旋转;运动本质;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图形运动”包括三个教学内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教材基于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旋转”是“图形的运动(三)”中的内容,它是小学数学“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板块最后一个学习内容,“旋转”与对称、平移相比更抽象,涉及的要素更多。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大部分教师先教学“线段旋转”,后教学“图形旋转”。因此,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基于整体建构视角,能否将线段教学融入图形旋转教学中?是否按先转三角尺再画三角形的思路教学?基于以上思考,笔者通过对比多种教学路径,基于真实学情从整体视角出发重组了教学内容。

一、教学序列的分析

“图形的运动”以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载体通过全等变换,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图形运动的特征,从而有效发展空间观念。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都指向了让学生用“旋转三要素”描述图形的位置,用方格纸画简单的图案,感受旋转的特征。

1.教材对比

(1)教学序列的纵向分析

“图形的运动”在各个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所涉及(如图1所示):二年级,能初步感知旋转的现象,能定性判断“是不是旋转”;五年级,能用“旋转三要素”从定量的角度精准描述“怎样旋转”及尝试画简单的旋转图形;九年级,直接借助圆规和量角器作图。

(2)教学序列的横向对比

笔者对比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对情境、素材、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异同点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

①相同教学思路

相同点1:基于生活原型,明晰“旋转三要素”。人教版教材借助指针旋转,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利用停车场转杆等生活情境来认识“旋转三要素”。

相同点2:操作探究,深化旋转本质。三个版本教材都是借助摆一摆三角尺来渗透旋转本质。

相同点3:关联点、线、面旋转,凸显结构化思想。教材关注了点、线、面的旋转,深化“图形旋转的本质即点的旋转”。

②不同教学路径

“图形的旋转”教学的路径不同:人教版先教学旋转三角尺再画三角形,北师大版先教学画旋转线段再画旋转后的图形,苏教版直接教学画旋转后三角形。

2.学情分析

笔者对147名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具体情况见表1、表2。

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学生对于“旋转三要素”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能感知线的旋转,但对面的旋转不够明晰和完整。

针对这样的数据,笔者产生了思考。

(1)教学“旋转三要素”后,能否直接进入“面的旋转”教学?

学习“旋转三要素”后,学生画旋转线段准确率从64.63%提升至89.80%,表明学生对于画线段并无太大难度。画旋转线段后的三角形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找点、连线、成面的过程,发现点、线、面不是分离的,从而建构整体性的认知。因此,直接教学“面的旋转”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整体的认知。

(2)依托数据,把三角尺能否融入旋转画图教学?

在学习“三要素”后,有59.86%的学生不借助三角尺的旋转也能正确画图。能否不再单独教学三角尺的旋转,而是将三角尺作为学习支架整合到“图形的旋转”教学中?这样的设计能够带来两大便利:一是“放一放”,让会画的学生利用空间想象画图,使三角尺起验证作用,充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二是“扶一扶”,作为一个有力的学习支架,让有困难的学生先旋转三角尺再画图。

二、单元序列的重组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三要素”后直接教学“图形旋转”,将三角尺、线段融入画三角形的教学中;第二课时为“图形的分析”,利用图形运动知识分析图形,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分解基本图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三课时为拓展课“图形的设计”,以设计“美丽的图案”为主线,经历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关键课例的实践

“图形的旋转”是本单元的关键课例,教学重点为“认识旋转三要素,正确画出旋转90°后的三角形”,教学难点为“理解图形的旋转本质”。

1.遵循教材:生活情境,认识“旋转三要素”

(1)寻求共同点,初识“旋转三要素”

师:如图3所示,这些运动都是旋转吗?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绕着1个点旋转。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我们称它为旋转中心。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向左或向右转。

师:谁能来演示一下?

师:看来旋转还要有方向,数学上有专门的名词叫顺(逆)时针旋转。

师:观察钟摆跟转杆,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3:它们都旋转一定的角度。

小结:通过对比这几幅图,发现都有中心点、方向和角度,这就是“旋转三要素”。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环节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辨析中逐步认识“旋转三要素”。

(2)描述初尝试,话说“旋转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