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长素质与家长教育
学习目标1.了解家长素质的概念与重要性。2.知道家长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素质。3.了解家长教育的概念和必要性。4.掌握提升家长素质的两大途径:家长自我教育和全社会支持家长教育。
第一节家长素质
一、家长素质的概念
素质指一个人在先天和后天环境及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心理、文化、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品质,通常由知识、能力、态度等内容构成。先天素质(身体素质)和后天素质(文化素质等)。一般素质(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素质)和特殊素质(作为某种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等)。(一)什么是素质
一、家长素质的概念1.家长的一般素质家长的一般素质指的是家长作为普通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础和主客观条件:身体素质:指的是家长的生理素质,比如大脑、神经、体力、健康状况等。文化素质:指的是家长作为公民必须具备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素质:指的是家长作为公民必须具备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等。心理素质:指的是家长作为公民应具备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品质。(二)什么是家长素质
一、家长素质的概念2.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指的是其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实施和完成教育子女这一专门、特殊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础和主客观条件: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指导和支配其教育行为的看法、认识、想法等。家庭教育知识:是家长要顺利完成家庭教育这项特殊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相应知识。家庭教育能力:家长需要具备的与完成家庭教育活动相适应的各种能力。(二)什么是家长素质
二、家长素质的重要性
从孕育子女开始,家长素质就开始发挥作用:只有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父母,才能够孕育出身心健康的子女。这是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健康的影响。一个具备良好文化素质的家长,比如拥有丰富的优生知识、健康知识和医学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家长更容易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一)家长素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家长素质的重要性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导向和榜样作用:一个拥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家长,如懂得尊敬家人、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语言文明等的家长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家长,如情绪稳定、温和,性格开朗、乐观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情绪稳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二)家长素质对孩子成长起着导向和榜样作用
二、家长素质的重要性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能力,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资源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家长的一般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决定着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坏。(三)家长素质对家庭教育起决定和制约作用
三、家长应具备的家庭教育素质
1.儿童观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即家长是如何看待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是人: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视孩子的愿望和需要,与孩子平等地沟通。儿童是未成年人:家长不仅需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还需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关爱和理解,允许孩子犯错误。儿童终将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尊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选择,帮助孩子为未来独立生活做好准备。(一)家庭教育观念
三、家长应具备的家庭教育素质2.人才观家长的人才观是指家长对人才价值的观念和对孩子成才的价值取向:行行出状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孩子们的特点和特长是不同的。人人皆能成才: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和独有的优势,可以通过良好教育被激发。终身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终身学习的方式,在社会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成长、成才。(一)家庭教育观念
三、家长应具备的家庭教育素质3.亲子观家长的亲子观是指家长对自己和孩子关系,即亲子关系的基本看法:亲子关系是亲情关系: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亲子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但是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权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亲子关系受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对孩子的抚养要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国家法律规定等进行。(一)家庭教育观念
三、家长应具备的家庭教育素质4.亲职观家长的亲职观是指家长对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会向孩子学习。家长的职能是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等。(二)家庭教育知识
学习活动:案例分析当下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