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情境驱动 问题引导 深度学习.doc
文件大小:33.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4.15千字
文档摘要

情境驱动问题引导深度学习

[摘要]研究者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分别从“情境驱动,感知内在联系”“操作引导,揭示知识本质”“问题引导,提升思维品质”“推理论证,发展数学思维”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实践证明,丰富的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的问题可发展学生的学力,深度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问题;深度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教师利用丰富的情境驱动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为学生深度学习夯牢基础,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利用情境驱动与问题引导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教学实践

“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内容,该阶段的学生虽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出发,利用情境驱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借助问题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操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本质,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实现深度学习。

1.情境驱动,感知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该阶段学生的空间感主要源自生活中的一些原型。因此,想要培养该阶段学生的空间感与数学思维,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丰富的生活元素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从数学的视角来看,点、线、面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想让学生体会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借助一些生活问题来研究图形。鉴于此,笔者选择“切萝卜”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请同学们从数学的视角来观看一个微视频(播放一段切萝卜的视频),你们从这个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生1:被切之后的萝卜出现了棱、面、顶点等。

生2:我发现切的次数越多,获得的顶点、棱与面会随之增加。

生3:最终把一个大萝卜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哪位同学说一说棱、面、顶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描述棱、面与顶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这三个条件是研究基本图形的关键要素,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切萝卜”是一个生活常见现象,教师将此作为情境驱动学生的思维,可提升学生对顶点、棱与面的认识,并让学生自主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一些联系,对研究数学基本图形的要素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用一个生活事物揭示研究基本图形的要素,不仅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奠定了基础,还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操作引导,揭示知识本质

亲历操作过程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撑点,让学生在手脑协作中调动各个感官系统,为揭示数学知识本质创造条件。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来看,教学难点是学生对长方体棱的理解。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创设一些实操活动,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便于将活动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活动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与接头。

活动要求:将小棒作为长方体的棱,将接头作为顶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搭建长方体形状的框架;思考长方体的棱、顶点与面的特点;将活动内容记录在探究单上,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最后班级展示。

根据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操作、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搭建方法是怎样的?用到哪些材料?通过搭建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随着操作活动的开展,学生对长方体的形状有了初步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合作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的顶点、棱与面的特点,并逐步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完善对面的特征的理解,并将相应的操作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为实现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3.问题引导,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思维品质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必备条件。研究发现,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探索,可有效催生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人脑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加工的心理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师:如图1,这是上一个环节学生自主搭建而成的长方体,如果将其中的一部分拆除形成图2。单独观察图2,是否能想象出原本图1的模样?

生4:可以,从长方体本身来说,其相对的棱长具有相等的关系,图2能看出各条棱,所以能将该长方体原本的模样想象出来。

生5: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根据图2中现有的图形,可以想象出与之相对的面,因此从面的角度也能想象出该长方体原本的样子。

师:不错,这两位同学从长方体的棱与面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图2还能再拆吗?至少要保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