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课程教学论》
课程教案
第二章生物学课程与教材
领会:
1、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关系: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
2、生物课程论概念:主要研究生物课程编制的理论,即完成生物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价段,完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教学文本。
3、我国生物课程的历史延革:(顺序可以做调整,中国近代生物学课程发展可做调整。可放在演变历程及存在问题专题讲解。)
(1)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一、二、三、四年级开设博物课.
(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其中包括博物课程的“要旨、“教学内容”和“兼课实验”。博物课改为一、二、三年级学习,四年级不再学习。
(3)1913年教育部公布《中学课程标准》,物博课在一、二、三年级的授课时数分别为3、3、2,讲授内容进一步细化,提出植物和动物。
(4)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刚要》中学实现学分制,每周一学时
(5)新中国时期,大纲规定中学生物课程课时总计432。1956年新教科书增加了我国主要栽培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管理的知识。动物学增加了我国常见的动物种类和主要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
(6)1988年提出“一纲多本”的编写各有特色的教材。这种“一纲多本”的情况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使用统一编写的一套教科书的格局,使我国各地中学生物教育更加切合实际。
4、生物课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是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5、我国生物课程发展史上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
(1)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为学校教育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3)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之适应。
6、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
7、与教学大纲相比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主要有两点不同:
(1)没有提出“获得适应现实和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将其改为“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归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
(2)提出了“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目标要求。这一要求比较高,在强调了知识本身之外,又强调了知识的功能和知识的应用,特别是知识在个人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生物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降低教学难度不是淡化知识,而是强化公民必须的知识,倡导探究性学习不是忽视知识,而是完善知识的结构。同时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还在情感目标中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生物学教育的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掌握:
1、新世纪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
(1)时代发展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世纪发展需要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2)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eq\o\ac(○,1)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为学校教育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
eq\o\ac(○,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eq\o\ac(○,3)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之适应。
2、新世纪生物课程改革的目标:
(1)促进课程功能发生变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促进课程结构发生变化,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各学科课程的相互联系和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3)促进课程内容发生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轻视学生的经验、现实生活、现实世界。
(4)促进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促进评价方式发生变化,关注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期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成长记录.
(6)促进课程管理制度发生变化,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初中阶段生物课程的结构:“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