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理解以“生态环境基础知识—干扰和污染生态效应及分析—生态监测与评价—环境生态工程与生态修复—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建设”为主线的知识架构,掌握干扰效应识别、生态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知识,掌握生态技术和生态系统保育的基本技能。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生态学的课程性质、作用、要求和知识体系等;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等理论知识;掌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掌握生态监测与评价、环境生态工程与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建设的基本内容。
三、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教学参考书
(1)《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2)《生态学基础》李宏远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生态设计与技术》,杨京平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四、考核方式
该课程属于考试课。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查(包括出勤、课堂表现、随堂作业、作业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授课类型
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教学重点
(1)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
(2)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及动态
(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与服务
(4)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5)适度干扰理论及其意义
(6)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污染生态学
(7)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
(8)生态修复与生态规划管理
七、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师生活动设计
八、教学内容
详见各章节具体内容
九、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详见每章节课后布置
十、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弹性的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形式新颖:采用深入浅出,纪录片视频情境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案例分析以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与归纳知识、互相交流经验。
十一、课后反思
详见每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生态学定义、研究历史及其发展沿革,生态学发展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区分及代表人物和著作,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掌握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任务
第三节环境生态学的内容构架及关联学科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现代生态学特点及发展趋势;
难点: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讨论
五、教授学时
2学时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Ecology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二、播放纪录片《流淌着的生命》
展开讲述,启发学生思考,生态学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任务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人为干扰与生态系统动态
生态系统受损伤程度及危害性的识别
受损伤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育技术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途径
二、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五个方面)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估
干扰方式、强度的识别与退化特征判定
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技术
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
生态系统管理
三、环境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目前有四种观点:经济超速增长的结果;人口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
《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京都议定书——节能减排、温室效应、无毒替代以人为中心来探讨其生活环境的科学
四、环境生态研究的方法论
1.科学思维的逻辑结构
观察→预测→假设→检验模型:模型是对现实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物理或抽象的描述。生态模型: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行为
2.方法的重要性
变量观测:如何取样、样本大小、变量选择、精确水平
实验设计:对比组、控制组
统计分析:简单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
3.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