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相应地扩大或缩小几倍的规律,计算如25×4=100,当25不变,4扩大3倍变为12时,能快速得出积为300。
-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时,学生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例如,在算式3×5=15中,如果3不变,5乘2变为10,积15也乘2变为30。
2.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多个因数同时变化或者因数变化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例如,在计算12×15,如果12变为24(乘2),15变为30(乘2),要能正确运用规律得出积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相关的算式、图表等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练习纸若干,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计算、探究和记录。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且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有过一些探究规律的经历,如探索加法交换律等,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这种较为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可能在理解和运用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4×5=20。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如果4这个因数不变,5乘3变成15,那积会变成多少呢?”
2.学生活动情况
-学生开始思考,有的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很快有学生举手回答:“积会变成60,因为4×15=60。”
3.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简单的导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二)探究积的变化规律(20分钟)
1.教学环节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以下几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因数6是不变的,那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4-5人,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学生活动情况
-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小组先把每个算式中的因数和积的数值列出来,进行对比。
-例如,一个小组的讨论记录如下:
-在6×2=12中,因数6不变,因数2,积12。
-在6×20=120中,因数6不变,因数20是2的10倍,积120是12的10倍。
-在6×200=1200中,因数6不变,因数200是2的100倍,积1200是12的100倍。
-每个小组都有代表积极举手发言。
-第一小组代表说:“我们发现因数6不变,另一个因数每次乘10,积也乘10。”
-第二小组代表补充说:“我们还发现从2到200,因数乘100,积也从12乘100变成1200。”
3.教学效果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学生们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在讨论过程中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教师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另外几组算式:
-80×5=400
-40×5=200
-20×5=100
-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几组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后,第三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发现因数5不变,80到40,因数除以2,积400也除以2变成200;80到20,因数除以4,积400也除以4变成10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补充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