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查房基于临床病例护理实践与效果分析汇报人:
目录疾病介绍01病史简介02护理评估03护理问题与措施04护理效果评价05讨论与总结06
疾病介绍01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冠脉血流受阻机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源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引发缺血缺氧性损伤。炎症反应与斑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细胞浸润加剧斑块不稳定,脂质核心增大与纤维帽变薄,在血流动力学变化下易发生破裂,触发凝血瀑布反应。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冠脉阻塞导致心肌细胞氧供中断,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引发细胞损伤,而再通后氧化应激与钙超载又可能造成继发性心肌细胞坏死。
PCI手术指征010302急性冠脉综合征概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等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复杂,可致心梗等严重后果。PCI手术关键指征PCI手术适用于有严重狭窄病变、反复心绞痛且药物控制不佳等情况,旨在开通血管恢复心肌供血。手术指征与风险考量确定PCI手术指征时需综合评估病情、狭窄程度、患者整体状况等,权衡手术获益与潜在风险。
PCI术后再狭窄率统计020301再狭窄率统计概况2023年AHA数据表明PCI术后30天再狭窄率为3-5%,此数据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医护人员提前预判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影响再狭窄因素多种因素致PCI术后再狭窄,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诱因,手术操作细节及术后护理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再狭窄发生概率。应对再狭窄策略针对PCI术后再狭窄问题,医护人员通过优化抗血小板治疗、加强危险因素控制及定期随访复查等方式,努力降低再狭窄风险,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病史简介02
病例基本信息010302患者基础情况该男性患者58岁,高血压病史长达10年,糖尿病史亦有5年,这些基础疾病为其冠状动脉病变埋下隐患,影响着整体健康状况与后续治疗护理方案。手术关键信息右冠状动脉植入3.5×28mm药物洗脱支架,手术耗时45分钟,精准的手术操作为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奠定基础,也对术后护理提出针对性要求。术后短期指标术后24小时肌钙蛋白T峰值达0.35μg/L,ACT值小于150s,这些指标反映术后心肌损伤程度及凝血状态,是评估手术效果与病情发展的重要依据。
手术记录020301手术基本信息患者为58岁男性,患高血压十年、糖尿病五年,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接受PCI手术,右冠状动脉植入特定规格药物洗脱支架,手术时长45分钟,旨在开通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关键操作细节手术过程中,精准定位右冠状动脉病变处,顺利植入3.5×28mm药物洗脱支架,操作规范严谨,确保支架贴合血管壁,有效支撑病变血管,恢复血流通畅,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术后即时状况术后即刻关注患者状态,手术结束至术后24小时,密切观察各项指标,肌钙蛋白T峰值达0.35μg/L,ACT值低于150s,反映手术对心肌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护理评估提供重要数据。
术后关键指标010203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钙蛋白T峰值达0.35μg/L,此指标反映心肌损伤程度,其数值变化对评估手术效果及心肌恢复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助医护掌握病情。活化凝血时间情况术后活化凝血时间(ACT)值低于150s,表明凝血功能渐趋正常,这对判断出血风险及后续抗凝治疗调整至关重要,关乎患者术后安全与康复进程。血压波动的范围血压在110-140/70-90mmHg间波动,该范围的血压变化能反映循环系统状态,为医护人员监测病情、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保障患者身体稳定。
护理评估03
循环系统评估心电监测分析持续心电监测精准捕捉ST段回落超50%,反映心肌灌注改善,为术后心肌恢复提供关键指标,助力评估治疗效果与心脏功能状态。血压波动观察血压在110-140/70-90mmHg范围波动,需密切监测其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波动,预防低血压或高血压引发心脏不良事件,保障循环稳定。心率变化考量密切关注心率变化,心率是反映心脏状态的重要参数,过快或过慢均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异常,对术后康复进程及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010203
穿刺部位评估123穿刺部位评估方法采用REPLACE-2量表进行穿刺部位评估,从多个维度全面考量,包括局部状况、出血风险等,为精准护理提供量化依据,确保评估科学且具针对性。末梢循环监测要点关注末梢循环情况,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AP)大于2秒为重要指标,密切观察肢体末端色泽、温度及脉搏,及时发现潜在循环障碍问题并处理。评估结果与分析根据各项评估指标综合分析,判断穿刺部位恢复态势,如量表评分较低提示风险可控,结合末梢循环状况,为后续护理措施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