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剖宫产指征及流程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指征分类与判定标准
02
急诊手术启动流程
03
手术室操作标准
04
围术期管理要点
05
术后并发症应对
06
医疗文书规范
01
指征分类与判定标准
胎心率异常
胎心率低于110次/分钟或高于160次/分钟,可能是胎儿窘迫的信号。
胎动异常
胎动减少、消失或急剧增加,均可能表示胎儿在子宫内处于危险状态。
羊水胎粪污染
羊水胎粪污染程度可作为胎儿窘迫的参考指标,Ⅲ度污染需立即剖宫产。
胎儿电子监护异常
如胎心监护出现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等,提示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临床特征
胎盘从子宫壁剥离,导致胎儿缺氧,需迅速剖宫产。
胎盘早剥
出现严重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威胁母婴安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01
02
03
04
胎盘覆盖子宫颈口,影响胎儿娩出,需紧急剖宫产。
前置胎盘
子宫瘢痕或子宫肌瘤等导致子宫破裂,需立即剖宫产。
子宫破裂
母体并发症紧急情形
骨盆各径线明显小于正常,胎儿难以通过产道。
骨盆狭窄
产道异常评估指标
宫颈坚韧、宫颈水肿或宫颈瘢痕等,影响产程进展。
宫颈异常
阴道横隔、纵隔、肿瘤等,阻碍胎儿娩出。
阴道异常
子宫收缩乏力或过度收缩,影响产程顺利进行。
子宫收缩异常
02
急诊手术启动流程
A
B
C
D
孕妇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术前快速评估要点
产妇分娩史和孕产史
了解孕妇既往分娩经历,包括剖宫产次数、手术指征等。
胎儿状况评估
胎心率、胎动情况、胎儿大小、胎位等。
术前准备情况
检查术前所需物品、设备、药物等是否齐全。
负责评估孕妇分娩方式和手术指征,实施剖宫产手术。
负责麻醉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负责新生儿的复苏和转运,确保新生儿安全。
如超声科、检验科等,提供必要的检查和支持。
多学科协作机制
妇产科医生
麻醉科医生
新生儿科医生
其他科室人员
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
术前告知
向孕妇及其家属详细解释剖宫产手术的目的、风险、术后恢复等事项。
02
04
03
01
术前谈话记录
详细记录术前谈话的内容和孕妇及其家属的意愿和要求。
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认孕妇及其家属已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并同意手术。
签字确认
孕妇及其家属在术前应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3
手术室操作标准
全身麻醉
适用于紧急情况或产妇无法配合局麻的情况,如产妇意识不清、大出血等。
区域麻醉
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适用于大多数剖宫产手术,产妇清醒,对胎儿影响小。
局部麻醉
仅用于小型手术或产妇有特殊情况,如麻醉药物过敏等。
麻醉方式选择原则
切口定位
常规消毒、铺巾,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和腹膜,进入腹腔,将子宫牵出并切开,娩出胎儿和胎盘,最后缝合子宫和腹部切口。
实施步骤
手术中需注意的事项
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护周围器官和组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胎儿大小、胎位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腹部切口位置,通常位于下腹部。
切口定位与实施步骤
新生儿急救预案
新生儿窒息
立即进行新生儿复苏,包括清理呼吸道、正压通气、胸外按压等措施,确保新生儿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产伤
新生儿感染
如新生儿骨折、神经损伤等,应立即请儿科医生会诊,进行专业处理。
严格执行新生儿感染防控措施,如消毒、隔离、使用抗生素等,确保新生儿安全。
1
2
3
04
围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识别高危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出血风险防控措施
01
术中处理
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如子宫下段横切口。
02
术后监测
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
03
输血准备
确保有足够的血源,及时输血和补液,以应对可能的出血情况。
04
无菌操作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风险。
保持手术室的洁净和通风,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环境管理
进行严格的腹部和外阴消毒,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
术前消毒
根据手术情况和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抗生素使用
感染控制执行标准
生命体征监测频率
心率
持续监测,至少每5分钟记录一次,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血压
手术开始时每5-10分钟测量一次,稳定后改为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
呼吸频率
持续监测,每5-10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呼吸深度和节律。
体温
维持正常体温,每小时测量一次,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低体温或高热。
05
术后并发症应对
通过腹部按摩刺激子宫收缩。
子宫按摩
用纱布、明胶海绵等填塞宫腔,压迫止血。
宫腔填塞
01
02
03
04
使用催产素、前列腺素等促进子宫收缩。
药物治疗
如子宫压缩缝合术、结扎盆腔血管等。
手术止血
子宫收缩乏力处理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