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医学科普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高发疾病解析
01
肝胆系统解剖基础
03
诊疗技术概述
04
健康预防管理
05
前沿医学研究
06
患者教育指南
肝胆系统解剖基础
01
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方,紧贴膈肌,大部分被肋骨覆盖,小部分位于左肋区。
肝脏位置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能量、分泌胆汁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代谢和解毒,能够将人体摄入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并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肝脏生理功能
01
02
肝脏位置与生理功能
胆道系统组成与作用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及胆总管等部分。肝内胆管起始于肝细胞的微小胆管,逐渐汇集成较大的胆管,最终汇合成肝总管;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和肝总管,它们汇合后形成胆总管,向下进入十二指肠。
胆道系统组成
胆道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储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消化液,含有胆盐等成分,能够乳化脂肪,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脂肪类食物。同时,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成分也可以随着胆汁排出,有助于维持人体内胆固醇的平衡。
胆道系统作用
常见结构异常表现
胆道梗阻
胆道梗阻是指胆汁流出受阻,常见的原因包括结石、炎症、肿瘤等。胆道梗阻会导致胆汁淤积,引起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胆囊结石
胆囊炎
胆囊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成分沉淀而形成。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胆绞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感染、胆囊结石刺激等。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胆囊穿孔、坏疽等并发症。
1
2
3
高发疾病解析
02
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导致暴发性流行,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更为常见,愈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
病毒性肝炎分类
甲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易成为慢性携带者,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肝炎类型。
乙型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血液透析等,感染后易转为慢性,也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但目前已有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丙型肝炎
胆石症形成机制
胆固醇结石
混合性结石
胆色素结石
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超过胆汁酸盐的溶解能力,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多见于高脂肪饮食、肥胖、糖尿病等人群。
胆汁中胆色素含量过高,与钙、镁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结石,主要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
胆固醇和胆色素混合形成的结石,较为常见,其形成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
肝掌和蜘蛛痣
肝掌是指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蜘蛛痣是指皮肤上的小血管扩张形成的红色斑点,这些表现都与肝功能减退有关,是肝癌的重要体征之一。
肝区疼痛
肝癌早期常出现肝区疼痛,多为钝痛或隐痛,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疼痛可随肿瘤生长而加重。
消化道症状
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胃病而被忽视,但其实是肝癌的早期信号。
全身症状
如乏力、消瘦、低热等,这些症状在肝癌早期较为常见,但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肝癌早期预警信号
诊疗技术概述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是肝胆外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动态成像等优点,可以显示肝脏、胆道和胆囊的形态和结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和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是肝胆外科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对于胆道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1
2
3
外科手术适应症
包括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等,当这些病变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肝脏疾病
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胆道阻塞和感染,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和切除病灶。
胆道疾病
胰腺肿瘤、胰腺炎等胰腺疾病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尤其是胰腺癌,早期手术切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胰腺疾病
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经皮穿刺技术
介入性超声技术
腔镜技术
经皮穿刺技术是一种将穿刺针插入体内,通过影像学引导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以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腔镜技术是一种通过微小切口将内窥镜插入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包括腹腔镜、胆道镜等,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
介入性超声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将治疗器械或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肝癌的消融治疗、胆管引流等。
健康预防管理
04
饮酒
肝胆疾病患者应避免饮酒,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