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科护理蛇咬伤处理规范.pptx
文件大小:6.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71千字
文档摘要

外科护理蛇咬伤处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表现评估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住院护理要点

05

康复与随访管理

06

预防措施宣教

01

蛇咬伤概述

01

蛇咬伤概述

PART

影响神经系统,如眼镜蛇、银环蛇等。

神经毒

兼具神经毒和细胞毒的特点,如眼镜王蛇、蝮蛇等。

混合毒

导致细胞组织坏死,如五步蛇、蝰蛇等。

细胞毒

01

03

02

毒蛇种类与毒性分类

导致出血不止,如竹叶青蛇等。

出血毒

04

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全球分布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毒蛇咬伤事件多发,死亡率高。

01

死亡人数

每年有数万人因毒蛇咬伤而死亡。

02

咬伤部位

四肢是常见的咬伤部位,但头部和躯干咬伤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03

年龄和性别

青壮年男性更容易遭受毒蛇咬伤。

04

中毒病理机制解析

神经毒素作用机制

神经毒素能阻断神经传递,导致呼吸困难、瘫痪等症状。

细胞毒素作用机制

细胞毒素能引起细胞破坏和溶解,导致组织坏死和出血。

混合毒素作用机制

混合毒素兼具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的作用,病情复杂且严重。

出血毒素作用机制

出血毒素能引起血管破裂和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02

临床表现评估

PART

局部症状特征识别

咬伤部位

检查咬伤部位是否有毒蛇咬伤留下的牙痕,以及局部是否出现肿胀、疼痛、出血、水疱、瘀斑等症状。

蛇种判断

伤口处理

根据咬伤部位、牙痕形状和局部症状,初步判断咬伤蛇种,以便后续采取针对性的抗蛇毒血清治疗。

及时清洗伤口,用消毒敷料包扎,避免感染。

1

2

3

全身中毒严重分级

轻度中毒

仅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水疱等症状,无全身性症状。

01

出现局部严重肿胀、瘀斑、水疱,伴有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症状。

02

重度中毒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心率失常、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全身症状。

03

中度中毒

鉴别诊断要点

如蜈蚣咬伤、蜘蛛咬伤等,需根据咬伤史、症状及体征进行鉴别。

与其他毒虫咬伤鉴别

如蜂窝织炎、丹毒等,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与感染性疾病鉴别

部分蛇咬伤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需与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进行鉴别。

与过敏性反应鉴别

03

急救处理流程

PART

现场急救四原则

切勿奔跑

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速毒素扩散。

01

迅速缚扎

用绷带或布条在咬伤部位近心端5-10厘米处缚扎,减缓毒素吸收。

02

清洗伤口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去除表面毒液和污物。

03

寻求救援

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04

抗蛇毒血清通常采用静脉注射,以确保快速有效。

用药途径

根据伤者情况和蛇种毒性,确定合理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

01

02

03

04

根据咬伤蛇种选用相应抗蛇毒血清,以中和体内毒素。

血清种类

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避免毒素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害。

用药时间

抗蛇毒血清应用规范

切开排毒

在咬伤部位作“十”字形切开,促使毒液排出。

01

负压吸毒

可用吸奶器、拔火罐等工具,在切开处进行负压吸毒。

02

局部冰敷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咬伤部位,减轻肿胀和疼痛。

03

抬高患肢

将咬伤肢体抬高,以减缓毒液向心脏扩散速度。

04

伤口初步处理技术

04

住院护理要点

PART

定期测量患者体温,及时发现发热等异常症状。

体温监测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和血压变化,警惕休克或心脏损害。

心率与血压监测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及时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呼吸监测

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及时发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神经系统监测

并发症预警与处置

局部感染

注意伤口清洁,定期消毒,发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01

全身感染

警惕患者出现败血症、破伤风等严重全身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02

急性肾损伤

监测患者尿量及肾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急性肾损伤。

03

过敏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对蛇毒或治疗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及时抗过敏治疗。

04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疼痛管理方案。

药物镇痛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止痛药,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频率。

物理治疗

结合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等缓解疼痛症状。

心理支持

关心患者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疼痛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疼痛管理方案

05

康复与随访管理

PART

由专业人员或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被动运动

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二次损伤。

运动强度和时间

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包括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主动运动

01

03

02

肢体功能恢复训练

必要时,可使用康复器材辅助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康复器材的使用

04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