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儿科腹泻护理常规.pptx
文件大小:10.03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儿科腹泻护理常规

演讲人:XXX

日期:

1

2

3

治疗原则

临床评估

疾病概述

目录

4

5

6

健康教育

并发症预防

护理措施

目录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机制

01

定义

儿科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包括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等,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02

病理机制

儿科腹泻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感染、过敏、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等。感染是腹泻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

婴幼儿高发因素

生理特点

喂养不当

免疫因素

环境因素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易引发腹泻。

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易感染导致腹泻。

婴幼儿喂养不当,如过度喂养、过早添加辅食、食物过敏等,都可能引起腹泻。

婴幼儿生活的环境不卫生,如水源污染、食物不洁净等,也易导致腹泻。

常见病因分类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腹泻,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感染性腹泻

对某种食物或成分过敏引起的腹泻,常伴有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的腹泻,常伴有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

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常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

过敏性腹泻

消化不良性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

02

临床评估

症状分级标准

轻度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三次,但便量较少,呈糊状或黄绿色稀便,伴有轻度腹痛或不适。

中度腹泻

重度腹泻

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10次以上,便量增多,呈水样或蛋花样,带少量黏液,有中度腹痛。

排便频繁,每日超过20次,便量极大,呈水样或喷射状,含有大量黏液、脓液或血液,腹痛剧烈。

1

2

3

脱水程度判断

轻度脱水

患儿出现口渴、尿少、口唇干、皮肤弹性降低等症状,但精神状态尚好。

01

中度脱水

患儿精神萎靡,口渴明显,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皮肤弹性明显降低,眼窝凹陷。

02

重度脱水

患儿精神极度萎靡,几乎无尿,口唇极度干燥,皮肤弹性极差,眼窝明显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03

实验室检查指标

6px

6px

6px

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正常。

血常规

血钠、血钾、血氯等电解质及pH值可能出现异常,需及时纠正。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可见大量脂肪滴、未消化食物残渣及少量白细胞,无红细胞和寄生虫。

粪便常规

01

03

02

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

尿液分析

04

03

治疗原则

补液治疗方案

根据患儿脱水程度,制定相应补液计划,包括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补液种类。

评估脱水程度

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可选用口服补液盐(ORS)进行补液,以恢复体液平衡。

口服补液盐

对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的患儿,需采用静脉补液的方式,以快速纠正脱水。

静脉补液

药物使用规范

根据患儿情况,可选用肠黏膜保护剂、吸附剂或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强效止泻药。

对于明确细菌感染的腹泻,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可适当使用调节肠道菌群、助消化、改善肠道微环境的药物,促进患儿恢复。

止泻药

抗生素

其他药物

饮食调整策略

母乳喂养

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但可适当减少喂奶次数和时间,以减轻肠道负担。

辅食添加

食物卫生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高糖、高纤维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不洁或过期食物,防止肠道感染。

1

2

3

04

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环境管理

室内环境

患儿衣物

床上用品

消毒隔离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换气,室温维持在24-26℃,湿度在50%-60%之间。

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干燥,避免使用易过敏的床上用品。

穿着舒适、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多或过少。

做好患儿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臀部护理

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尿布和湿巾。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避免口腔黏膜受损。

眼部护理

避免用手揉眼,用清水清洗眼部,如有分泌物及时清除。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分泌物堵塞鼻孔,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

皮肤黏膜保护方法

病情观察与记录

记录患儿排便次数,判断腹泻程度,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观察排便次数

观察患儿排便的性状,如稀水样便、黏液便、血便等,及时报告医生。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及时报告医生。

定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排便性状

观察精神状况

监测生命体征

05

并发症预防

电解质紊乱防控

定期检测血钠、血钾、血钙等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监测电解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