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基础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骨折初步诊断与评估
固定装置护理规范
疼痛管理策略
并发症预防措施
康复训练指导
居家护理要点
01
骨折初步诊断与评估
PART
疼痛与压痛
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不敢活动,触碰时疼痛加剧。
01
肿胀与瘀斑
骨折部位迅速肿胀,皮肤出现瘀斑或青紫。
02
畸形与异常活动
骨折部位出现畸形或异常活动,如肢体弯曲、缩短等。
03
功能障碍
骨折后失去正常功能,如无法站立、行走或持物等。
04
临床症状识别要点
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X线检查
对复杂骨折或关节内骨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三维重建骨折图像。
CT检查
可判断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对早期发现骨折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
伤情分级标准
轻度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或轻微移位,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稳定性较好。
01
中度骨折
骨折端有明显移位,但尚未破坏骨折的稳定性,需手法复位和外固定。
02
重度骨折
骨折端严重移位,甚至造成肢体畸形,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03
02
固定装置护理规范
PART
石膏固定操作要求
在石膏未干之前,避免移动或弯曲被固定的部位,以免石膏断裂或变形。
石膏干燥后,要注意石膏边缘的皮肤清洁,防止石膏粉末刺激皮肤。
如果石膏折断或松动,应立即就医处理,以免影响固定效果。
石膏固定过紧或过松应及时调整,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石膏未干时避免移动
石膏干后清洁皮肤
石膏折断及时处理
石膏过紧或过松调整
夹板固定调整技巧
夹板固定要适度
夹板两端要固定
夹板位置要正确
定期检查夹板情况
夹板固定时要适度,既要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又要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夹板应放置在骨折的上下两端,确保骨折部位稳定不动。
夹板两端要用绷带或胶布固定,避免夹板移位或松动。
定期检查夹板是否松动、移位或变形,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外固定支架要稳定
外固定支架必须保持稳定,不得晃动或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外固定支架要清洁
外固定支架要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和感染,定期更换敷料。
外固定支架要调整
外固定支架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外固定支架要拆除
外固定支架在骨折愈合后要及时拆除,避免影响关节活动和功能恢复。
外固定支架维护
03
疼痛管理策略
PART
药物镇痛使用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疼痛程度,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用药时机
在疼痛出现前或疼痛初期给药,防止疼痛加重,尽量减少药物用量。
给药途径
优先选择口服给药,便于患者自主用药和调整剂量。
药物副作用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处理药物副作用。
物理止痛辅助方法
冷敷
使用冰袋、冰毛巾等冷敷疼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01
热敷
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热敷疼痛部位,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02
按摩
轻柔按摩疼痛部位,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03
针灸
通过针灸治疗,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04
疼痛程度监测指标
疼痛评分
疼痛性质
疼痛部位和范围
疼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
使用VAS、NRS等评分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观察疼痛的部位、范围是否扩大或转移。
了解疼痛是钝痛、刺痛、烧灼痛等,有助于判断疼痛的原因。
观察疼痛是否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行走、睡眠等。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PART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尽早下床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等。
基本预防措施
根据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药物预防
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等物理设备。
物理预防
压疮风险控制策略
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期受压。
使用减压床垫、泡沫垫等,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等刺激。
定时翻身
减压措施
皮肤护理
感染早期识别方法
观察伤口
注意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迹象。
01
测量体温
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发热等感染症状。
02
遵医嘱用药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
03
05
康复训练指导
PART
关节活动度恢复训练
早期活动
关节稳定性锻炼
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骨折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活动,包括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关节僵硬。
在无痛范围内,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在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后,进行关节稳定性锻炼,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在骨折初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可以预防肌肉萎缩。
肌力渐进增强计划
早期肌肉等长收缩
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逐渐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
逐步增加抗阻训练
在骨折部位基本恢复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