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折护理科普.pptx
文件大小:4.4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65千字
文档摘要

骨折护理科普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院前急救处理

03

固定器具应用

04

居家护理要求

05

康复训练指导

06

预防复发措施

01

骨折基础认知

01

骨折基础认知

PART

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骨折定义

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包括骨质疏松性骨折、应力性骨折等多种类型。

02

分类标准

根据骨折的形态、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骨折的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致伤机制

直接暴力

疲劳性骨折

间接暴力

病理性骨折

如摔倒、碰撞等直接作用于骨骼的暴力,易导致骨折。

如扭伤、肌肉牵拉等,通过肌肉、韧带等组织传递力量到骨骼,导致骨折。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

骨骼本身存在病变,如肿瘤、骨质疏松等,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症状识别方法

骨折部位剧烈疼痛,移动时疼痛加重,是骨折最常见的症状。

骨折部位周围会出现肿胀,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疱。

骨折部位可能出现成角、短缩等畸形。

骨折后,肢体可能出现异常活动,移动时可听到骨擦音或触及骨擦感。

疼痛

肿胀

畸形

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02

院前急救处理

PART

现场安全评估

观察患者是否有变形、异常活动、疼痛等骨折征象,判断骨折部位。

判断骨折部位

检查患者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确保施救者和患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

评估周围环境

与患者交流,判断其意识是否清晰,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

判断患者意识

止血包扎技巧

止血

如有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绷带或纱布进行包扎止血,避免失血过多。

01

包扎

用绷带或纱布对骨折部位进行包扎,以减少疼痛和二次损伤的风险。

02

抬高伤肢

将伤肢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03

正确搬运原则

注意患者感受

在搬运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感受,避免因疼痛或不适而加重损伤。

03

在搬运过程中,要固定骨折部位,避免骨折端移动加重损伤。

02

固定骨折部位

平稳搬运

在搬运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平稳,避免因晃动或颠簸加重疼痛或损伤。

01

03

固定器具应用

PART

选择高质量的夹板,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固定作用。

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夹板规格,确保夹板能够完全覆盖骨折部位并留出适当的空间。

夹板应贴合人体曲线,避免对皮肤造成压迫和不适,同时应保证透气性,防止皮肤潮湿和感染。

夹板应易于调整和更换,以适应骨折部位的变化,同时应保证固定效果稳定可靠。

夹板选择标准

材质

规格

舒适性

便于调整

石膏护理要点

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

石膏固定后应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受到撞击和挤压,以免石膏断裂或变形。

02

04

03

01

石膏固定期间的饮食

石膏固定期间应加强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骨折愈合。

密切观察石膏固定部位

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如出现疼痛、麻木、颜色发紫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石膏拆除后的康复训练

石膏拆除后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支具佩戴规范

支具的选择

根据医生建议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支具,确保其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固定作用。

佩戴时间

按照医生建议的佩戴时间佩戴支具,避免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佩戴方法

佩戴支具时应确保其贴合身体,避免过紧或过松,同时应注意支具的固定方式,确保其稳定性。

定期检查

佩戴支具期间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其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04

居家护理要求

PART

体位摆放原则

患者应保持舒适体位,避免疼痛加重和骨折端移位。

舒适性

骨折部位应保持稳定,必要时可使用枕头、毛巾等物品进行支撑。

稳定性

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关节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硬。

功能位

疼痛管理策略

心理护理

关心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感。

03

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02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遵医嘱按时服用止痛药,减轻疼痛,促进睡眠。

01

并发症预防措施

血栓形成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01

肺部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预防呼吸道感染。

02

尿路感染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

03

褥疮

定期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预防褥疮发生。

04

05

康复训练指导

PART

分阶段训练计划

此阶段主要是控制疼痛、减轻肿胀,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未受累关节的活动。

此阶段主要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逐步增加骨折部位的负重。

此阶段主要是强化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逐步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早期康复(0-2周)

中期康复(2-6周)

后期康复(6周以后)

关节活动恢复

通过外力帮助关节进行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被动活动

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