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住院患者自杀未遂事件的护理反思.doc
文件大小:2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住院患者自杀未遂事件的护理反思

合理的人员配备与管理是预防住院患者自杀事件发生重要因素。

事件回顾

患者:张某某,男,66岁,于2023-07-2608:17:04因“头晕、睡眠障碍3个月”入住神经内科。

现病史:3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睡眠障碍,伴心悸、双侧下胸部不适,呈重压感,症状持续不缓解,门诊以“头晕待查睡眠障碍”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不易入睡、易醒,每日睡眠3-5小时,小便频繁,近半年体重下降约5公斤。

初步诊断:1.脑动脉供血不足;2.睡眠障碍;3.抑郁状态;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稳定型心绞痛;6.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可能出现抑郁加重情况,家属表示理解,同意目前治疗,嘱留陪护1人。

2023-07-2708:35患者精神差,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无明显改善,偶有胸闷及双侧下胸部不适。

2023-07-2904:30患者出现尿潴留,经会诊后给予留置尿管,11:46患者要求拔出,拔出后可自行排尿。之后一周患者两次出现尿潴留,均给予留置尿管,每次患者均要求拔除尿管。

2023-08-0810:55患者自诉夜间仅睡2小时左右,下胸部不适较前加重,给予丁螺环酮为10mg3次/日。家属挑选一把儿童美工剪刀交由患者切开药物时使用,未告知医护人员。

2023-08-09护士05:31巡视病房,患者卧床休息,07:20左右再次巡视病房,发现患者倒在布满血迹的洗漱间中,遂发现患者腕部有长约5-6cm伤口,确认患者割腕自杀,出血量约800-1000ml,所用工具为美工剪刀。紧急查看患者呈嗜睡状,呼吸和颈动脉波动微弱,立即给予压迫止血,建立静脉通路。因患者失血性休克,前臂开放性伤口,立刻转至重症监护室继续抢救,给予抗休克及手术治疗。

2023-08-1118:43患者一般情况改善,自诉仍不能入眠,给予对症处理,效果欠佳,患者家属要求转入其他医院继续治疗。

事件原因反思

1.对于有严重的睡眠障碍患者,医护人员对患者自杀风险警惕性不够高。科室针对本次自杀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提高医护人员识别有自杀风险患者的能力,以及评估自杀倾向等行为的能力,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2.对于反复尿潴留、拔管不成功的抑郁患者,缺乏对患者尿管置入后不良体验感的观察和应对。

3.因抑郁症治疗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及不确定性,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熟悉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充分了解药物归类、特点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及家属服药计划和按计划服药的重要性,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严格管控药物,科室应做好抑郁患者药品管理,做到看服到口,按需发放。

4.改善医院人文物理环境,告知病人及家属严禁将剪刀等危险物品带入病房。

5.患者病程长,恢复慢,导致患者住院周期延长,患者自杀风险增高。

6.未严格落实留陪制度,对于自杀高风险患者,应督导患者家属做到有效陪护。

住院病人自杀预防护理管理方案

住院病人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据文献报道病人自杀事件占医疗差错事故的16.5%,在所有自杀事件中5.0%~6.5%发生在医院,通过检索住院病人自杀预防管理方案相关文献论述如下:

医院开展自杀预防培训活动?

①态度培训:树立整体护理模式,保持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健康完整性,适时关注病人心理情绪变化,用同理心给予病人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

②技能培训:包括沟通技巧、自杀风险评估工具的合理使用、对抑郁症或有自杀征兆病人的识别、对自杀环境漏洞的觉察与管理、自杀应急预案流程等。

③知识培训:包括自杀相关理论知识、自杀预警信号、抑郁症的表现、自杀保护因素与风险性因素、高危自杀病人特征(如人口学因素、躯体疾病因素、家族自杀史、自杀未遂史、社会支持系统不良、近期负性生活事件等)。

执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化

①安全环境规范:病人住院时禁止携带长围巾、长鞋带、皮带,带入院的剃须刀、吹风机、剪刀、水果刀、指甲剪、绷带、绳索、玻璃片等危险但非违禁品交由护士保管。攀爬高处的板凳、轮椅、平车等放在工作人员可见处。对病房、出入口阳台、窗户应用安全防护设计。

②交接班制度:对自杀高危病人应在重点交班本上做醒目标识,在护理记录单上写明自杀风险评分和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床边交接班。

③护患告知制度: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进行预防病人自杀的知识指导。

④安全检查制度:质控护士每周对病房环境进行安全检查,窗户有无老化、松动或损坏等。

⑤临床实践质量监控:护士长定期检查护士是否正确使用预防自杀风险监控表;观察护士与自杀高风险病人的沟通交流过程是否正确。

建立治疗联盟并加强治疗性沟通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建立护患合作的治疗联盟,做到尊重病人,给予持续、主动的关怀,建立互信、持续性的护患关系,鼓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