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救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02快速识别与初步评估01疾病概述与病理机制03急性期急救措施04院内急救处理流程05并发症预防与护理06康复护理与长期管理
01疾病概述与病理机制
脑梗死定义与分类脑梗死定义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01脑梗死分类根据发病机制,脑梗死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等类型。02
主要病因与危险因素01主要病因脑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血管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02危险因素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可改变的因素。
急性期病理生理变化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损伤,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自由基损伤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细胞死亡。炎症反应脑梗死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加重神经元损伤,并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元凋亡脑梗死后,缺血缺氧的神经元会发生凋亡,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02快速识别与初步评估
典型症状识别(FAST评估工具)面容(Face)检查患者是否有口角歪斜、面部表情不对称等异常。肢体(Arm)让患者抬高双臂,检查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不能平举。语言(Speech)让患者说话或复述简单句子,检查是否有言语不清、理解困难等问题。时间(Time)记录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病情分级与预后判断病情分级与预后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与合并症病因及危险因素预后判断通过评估患者的意识、语言、运动、感觉等方面,确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因素,判断脑梗死的可能病因及危险因素。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困难、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或合并症。根据病情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并发症等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急救流程与时间节点溶栓治疗时间窗血管内治疗时间窗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明确从发现患者到实施急救的各个环节及时间节点,确保急救流程高效、有序。对于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尽可能在发病后一定时间内(如4.5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对于不适合溶栓或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也需在一定时间窗内进行。在急救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给予呼吸、循环等支持措施。急救黄金时间窗管理
03急性期急救措施
溶栓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01溶栓治疗适应症早期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CT排除脑出血等。02溶栓治疗禁忌症近期有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等。
急性期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重脑缺血,需维持血压在适当水平。血压控制血压与血糖控制标准高血糖会加重脑缺血损伤,需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避免低血糖。血糖控制
呼吸道管理与氧疗原则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01氧疗原则给予低流量吸氧,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氧中毒,必要时需机械通气。02
04院内急救处理流程
负责脑梗死患者的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急性期治疗。神经内科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在患者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时,负责手术治疗。神经外科对病情危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的生命支持和器官功能保护。重症医学科早期介入康复,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康复计划。康复科
影像学检查优先级选择头颅CT首先进行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并确定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程度。01头颅MRI对于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患者,应进行MRI检查,以发现更小的梗死灶。02脑血管造影对于怀疑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03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窒息和呼吸道感染。颅内压管理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采取降颅压措施,如头高卧位、脱水治疗等。血糖管理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常不稳定,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急性期护理重点措施
05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脑水肿、肺炎等)脑水肿尿路感染肺炎褥疮脑梗死后,由于脑部缺氧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脑组织水肿,可引发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脑梗死患者因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或咳嗽无力,易导致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脑梗死患者排尿功能障碍,易导致尿液潴留和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肾盂肾炎、败血症等。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受压部位皮肤易发生褥疮,表现为皮肤红肿、破溃、疼痛等症状。
预防性护理策略定期翻身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和防止褥疮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尿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