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关爱艾滋病患者
第一节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红丝带行动
第三节红蓝丝带行动
1
2
3
目录
◎影片《阁楼里的阳光》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影片通过一个7岁的男孩——冬冬,讲述了一个悲惨又幸福的故事,再现了艾滋病患儿的生活。影片反映了无辜的艾滋病患儿,渴望理解、渴望帮助、渴望生活,对一切充满希望的情感。同时,影片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这些孩子的关爱,以及我国教育工作者、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予他们的帮助与理解。故事从某城市郊外的阳光家园里一个特殊的孩子在一天深夜突然不辞而别到城里寻找他的亲人——姨父开始。他的姨父被找到后,才知道冬冬的父母早已去世了,冬冬影片《阁楼里的阳光》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影片通过一个7岁的男孩——冬冬,讲述了一个悲惨又幸福的故事,再现了艾滋病患儿的生活
……
影视赏析
第一讲
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与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国家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但是,由于公众还存在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社会上还存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侵犯他们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自从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以来,它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艾滋病不仅给无数的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痛苦与死亡,还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上存在普遍的“恐艾”心理,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人们缺少的是关怀,更多的是歧视、排斥。
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不得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依法保障感染者和患者就医、就业、入学等合法权益,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为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患儿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支持符合扶贫条件、有劳动能力的感染者和患者开展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和支持。人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减轻疾病带给他们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他们提供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关怀,使他们增强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重新融入社会。人们应当尊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利,努力消除对他们的各种偏见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
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讲
红丝带行动
·红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它代表了关心、希望和支持。红丝带被越来越多的人佩戴,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艾滋病患者,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红丝带已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着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着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红丝带代表一种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
一、红丝带的含义
·1991年,以纽约画家帕特里克和摄影家艾伦为首的15名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作“视觉艾滋病”的组织,希望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组织内所有成员都是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当时的美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恐惧。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大声疾呼,让整个美国社会无法忽视艾滋病。
·在此后的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
滋病患者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红丝带从此成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
·那时,世界著名的大型戏剧和音乐剧大奖“托尼奖”颁奖仪式即将在百老汇举行。“视觉艾滋病”的艺术家们制作了3000条红丝带,通过帕特里克在百老汇的朋友,把红丝带散发给明星与观众,呼吁其关注艾滋病患者。
·1993年11月30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成立了,它属于国家级社会团体,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挂靠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广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国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