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核心理论与实践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重症医学基础理论体系
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技术
重症感染控制管理
特殊治疗技术应用
重症监护质量控制
多学科团队建设
01
重症医学基础理论体系
PART
重症医学定义
重症医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
重症医学发展历程
重症医学的重要性
重症医学对于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医学是一门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或创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其治疗方法的医学学科。
重症医学定义与发展历程
生理功能衰竭
重症患者常出现多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内环境紊乱
重症患者常伴随内环境紊乱,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
炎症反应
重症患者常伴随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高等症状。
能量代谢异常
重症患者能量代谢异常,表现为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加速等。
重症患者病理生理学特征
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温等,来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来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状态。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来评估患者的器官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
将上述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危重程度评估标准体系
生理指标评估
实验室检查评估
影像学检查评估
综合评估
02
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技术
PART
呼吸支持与机械通气策略
氧疗
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提高肺泡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
机械通气
应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以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
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预防肺部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加强气道湿化,合理使用抗生素。
循环功能监测与干预方案
血流动力学监测
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评估循环功能。
心肌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心脏收缩功能和心肌缺血情况。
液体治疗
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和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前提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循环。
急性肾损伤替代治疗规范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01
用于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
血液透析
02
通过血液与透析液之间的溶质交换,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腹膜透析
03
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与血液进行溶质交换,达到清除毒素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目的。
并发症防治
04
预防并处理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03
重症感染控制管理
PART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革兰氏阳性菌
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菌等。
真菌
01
02
03
04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
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
病毒
院内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
抗生素精准使用原则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浪费。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不必要的用药,确保用药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优化药物剂量和疗程
根据患者情况、病原体特点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加强感染控制
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
01
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
将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治疗,防止病菌扩散。
02
加强环境消毒
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减少病菌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03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04
04
特殊治疗技术应用
PART
ECMO适应证与操作流程
ECMO适应证
主要包括严重心脏衰竭、严重呼吸衰竭、心脏手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等。
ECMO操作流程
ECMO并发症
准备阶段,选择合适的插管位置及型号,设置合理的血流速度;运行阶段,维持适当的氧供和血流,监测相关指标;撤离阶段,逐渐减少ECMO支持,评估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
出血、感染、溶血、血栓形成、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1
2
3
血液净化技术分类选择
血液净化技术的分类
根据治疗目的和原理不同,可分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
02
04
03
01
血液灌流
适用于治疗急性药物中毒、肝性脑病等,通过吸附原理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血液透析
主要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通过弥散原理清除体内有害物质。
血浆置换
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肝炎等,通过置换血浆达到去除有害物质的目的。
重症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