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体位介绍
演讲人:XXX
日期:
常规X线技术体位
CT扫描体位规范
MRI检查体位设计
超声检查操作体位
核医学显像体位要求
介入放射学特殊体位
目录
01
常规X线技术体位
正位
患者面向探测器,双手自然下垂,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长轴重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曝光。
侧位
患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双上肢上举,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长轴重合,下肢伸直,上肢与身体保持一定角度以充分显示肺部。
胸部正侧位摆位方法
膝关节
前后位和侧位,前后位时患者上肢伸直,手掌向上,肘部置于探测器中心;侧位时患者上肢外展,肘部弯曲呈90度,前臂置于探测器上。
肘关节
肩关节
前后位和侧位,前后位时患者上肢伸直,掌心向前,肩部置于探测器中心;侧位时患者上肢下垂,肩胛骨与探测器平行。
前后位和侧位,前后位时患者仰卧,下肢伸直,髌骨置于探测器中心;侧位时患者侧卧,下肢弯曲,髌骨与探测器垂直。
四肢关节标准投照角度
脊柱摄影体位固定技巧
颈椎
患者仰卧,头部自然下垂,颈部用沙袋或枕头支撑,使颈椎处于自然曲度,投照中心对准喉结下方。
01
胸椎
患者仰卧或俯卧,身体保持平直,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或头上,投照中心对准第七胸椎。
02
腰椎
患者仰卧,双腿伸直并拢,腰部用沙袋或枕头垫高,使腰椎处于自然曲度,投照中心对准脐孔上方。
03
02
CT扫描体位规范
头部扫描仰卧位标准
确保头部位于扫描床面的正中央,保持水平。
头部置于扫描床面中间
使用头架或枕头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头部固定
使两侧外耳道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头部倾斜。
耳部定位
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以减少颈椎前突。
下颌内收
在扫描过程中需要屏住呼吸,以避免呼吸运动带来的图像伪影。
屏气
胸腹部屏气配合要求
根据指令进行吸气或呼气,并尽量保持呼吸深度一致。
呼吸控制
双手上举,手肘弯曲,以减少手臂对胸部的遮挡。
胸部扫描
手臂置于身体两侧,腹部尽量放松,以减少胃肠道的干扰。
腹部扫描
饮食调整
肠道清洁
膀胱充盈
肠道内造影剂
检查前一天,避免摄入高纤维、易产气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等。
使用泻药或灌肠等方法清洁肠道,以确保图像清晰。
在检查前适当憋尿,使膀胱充盈,以便更好地显示盆腔结构。
根据需要,在检查前口服或灌肠造影剂,以增强肠道内的对比度。
盆腔检查肠道准备步骤
03
MRI检查体位设计
头部线圈
选用专用头部线圈,确保覆盖颅脑区域;采用头部固定装置,减少头部移动。
颈部线圈
采用颈部专用线圈,保持颈部自然伸直;使用沙袋或垫子固定头部,避免晃动。
脊柱线圈
选用脊柱专用线圈,紧贴脊柱表面;根据检查部位选择仰卧或俯卧位。
颅脑及脊柱线圈适配体位
肩关节成像
患者取仰卧位,上肢上举过头,手心向上;使用软垫支撑上肢,确保关节处于自然状态。
膝关节成像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弯曲,足尖向上;使用沙袋或固定装置固定膝部,避免移动。
髋关节成像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或稍外展;使用专用支架或垫子将髋部垫高,便于成像。
关节动态成像摆位策略
特殊患者安全固定措施
意识障碍患者
使用约束带或保护装置固定患者,防止坠落或意外移动;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01
小儿患者
采用专用固定装置或儿童床,确保患儿安全;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02
危重患者
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MRI检查,确保生命体征平稳;使用监护设备监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
03
04
超声检查操作体位
适用于肝、胆、胰、脾等脏器的探查,便于全面展示脏器形态。
仰卧位
腹部脏器多切面探查体位
有助于胃和胰腺的显示,减少气体干扰。
左侧卧位
利于脾脏和腹膜后器官的探查。
右侧卧位
可用于观察胃下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站立位
胸骨旁长轴切面
胸骨旁短轴切面
心尖四腔切面
胸骨上窝切面
显示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等重要结构。
显示心室壁运动、室间隔、心尖及瓣膜口等结构。
显示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及二尖瓣、三尖瓣等结构。
显示主动脉弓、肺动脉段及肺静脉等结构。
心脏超声标准声窗定位
探头加压
以检测静脉血管是否会被压瘪,从而鉴别动静脉。
血管超声动态检测技巧
01
探头旋转
通过旋转探头来获取血管横切面图像,以评估血管内径及有无斑块。
02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实时显示血流方向及流速,帮助判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
03
脉冲多普勒超声
可检测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一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04
05
核医学显像体位要求
A
B
C
D
仰卧位
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臂上举,双腿伸直,身体保持正中。
全身骨扫描床旁摆位规范
前后位
患者站立于检查床前或后,双臂上举,双腿伸直,身体保持正中。
俯卧位
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双臂上举,双腿伸直,身体保持正中。
标记
使用铅标记或贴纸标记病变部位或体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