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结核性腹膜炎影像表现.docx
文件大小:6.75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1.94千字
文档摘要

结核性腹膜炎

病例结果

·外院确诊结核性腹膜炎一月,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

·腹穿--腹水及细胞块切片:未见恶性肿瘤细胞

·入院后抗结核治疗后腹水吸收

●病例结果:结核性腹膜炎

解剖

·腹膜(peritoneum)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分壁腹膜和脏腹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

·衬于腹盆腔壁内的腹膜称为壁腹膜,由壁腹膜返折并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

概述

·结核性腹膜炎一般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常继发于肺、肠结核

·常由粟粒性结核血行播散所致,腹内结核病灶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裂所致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不明原因低热2周以上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腹水、腹壁柔韧感或腹部包块等症状

·辅助检查:腹穿腹水为黄色渗出液,细胞数量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PPD试验强阳性;腹水ADA酶活性增高;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

影像学表现

分型:

·湿型:渗出性高密度腹水(20-45Hu),可能是游离的或局部化的;腹水的高密度被认为是由于高蛋白和细胞含量的缘故

·干型:干酪性肠系膜淋巴结病和纤维粘连、增厚,网膜饼样改变

·纤维型:大网膜“网膜饼样”团块,腹水

影像学表现

·壁腹膜增厚伴或不伴腹水是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CT表现,增厚的壁腹膜以光滑、均匀为主,呈线带状,部分可见腹膜结节,网膜及肠系膜广泛浸润性改变;增强后上述均有明显强化

·合并淋巴结肿大(合并钙化、中心干酪样坏死形成环状强化)

·纤维性/干性结核性腹膜炎尽管并不常见,但有其特征性表现:分隔性腹水、巨大网膜团块和肠袢分离或固定

干型结核性腹膜炎

湿型结核性腹膜炎

鉴别诊断-腹膜转移

·肿瘤病史(卵巢、胃、肠)、腹膜不规则增厚,腹膜腔软组织肿块

·大、小网膜污垢状改变、饼状增厚(间质瘤种植时,转移灶类似原发灶)腹腔大量积液(找腹膜结节:没腹水时易漏诊,易与肠管混淆:不含气体的强化病灶、与肠管不连,或走形不同)

·最易显示腹膜的地方:两侧结肠旁沟、膈下、大网膜、道格拉斯窝

·原发病变(卵巢、胃、结直肠癌)邻近腹膜或有腹水、腹水分隔处

卵巢癌区膜转移

卵巢癌区膜转移小肠粘膜下间质瘤绊

B胸膜多发转移

鉴别诊断-腹膜恶性间皮瘤

·间皮瘤是一种少见起源于体腔间皮细胞及间皮下层细胞的肿瘤,以胸膜最常见,其次是腹膜,约占所有间皮瘤10%~20%

·间皮瘤病理学分为三种亚型:恶性、良性囊性和高分化乳头状,临床上以恶性最为常见

·老年男性常见,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石棉暴露有关;在男性中,石棉暴露是90%胸膜恶性间皮瘤及60%的腹膜恶性间皮瘤的病因

·恶性腹膜间皮瘤病理学分为:上皮型、混合型和肉瘤型

·恶性腹膜间皮瘤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后者更罕见

·预后极差,中位存活期为1年

影像学表现

·弥漫型:显著的腹腔积液、腹膜不规则增厚、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强化明显、缺乏肿大的淋巴结

·局限型:囊实性为主,囊壁厚薄不均,有壁结节、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腹腔积液

·远处转移少见

弥漫结节样、肿块样改变的网膜、腹膜

腹膜假性粘液瘤

·腹膜假性粘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PMP)又称PMP综合症、假性粘液性腹水或假性腹水,是一种分化较好的低度恶性的肿瘤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并且大多数为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或良性囊肿破裂刺激腹膜所致的继发性病变,以粘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冻状粘液性腹水为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基因学以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已证实,该病来源主要为阑尾,卵巢来源多为继发,但也有报道来源于肠、肺、乳房、胰腺、脾、胃、膀胱、输卵管、

子宫、胆囊、胆管、脐尿管等处

影像学表现

·特征性的CT征象: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迹、腹盆腔分房粘液性团块、网膜、肠系膜浸润及网膜饼状改变,其中增厚的腹膜/网膜内粘液团块是腹膜假性粘液瘤最具特征性的征象

·大量粘液形成时(CT值近似水或略高)形似大量腹水,粘液多分布于前方网膜,使肠管不能到达前腹壁,改变体位无腹水流动现象

·部分除了见到腹腔囊样包块外,还可显示原发灶及网膜、腹膜及肠系膜浸润改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且可以侵犯实质器官,形成肝脾内浸润性病灶,很少通过血液或淋巴管向腹腔外转移

·有些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

肝脏边缘可见多个“庐质压迹,

肝脏边缘可见多个“庐质压迹,边缘轻霞强化

膜单前见结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