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文字战国时代各国的官、私玺印,遗留下来的为数很多。所以玺印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资料。战国玺印大多数是铜印。货币文字铸币在我国从春秋时代开始使用,到战国时代已经在很多地方流通。铸币根据形状可以分为布、刀、圆钱、蚁鼻钱四大类。布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刀主要行用于齐、燕、赵。圆钱出现得比较晚,三晋、齐、燕似乎都使用过。蚁鼻钱只行用于楚国。蚁鼻钱(鬼脸钱)六国货币上的文字多数为地名,应是发行货币的城市之名。有的还铸有标明重量或价值的文字。陶文战国时代的陶器上往往有文字。已发现的陶文,多数是在烧制之前用玺印打上去的(印文多为陶工之名),少数是在烧制前或烧制后划上去的。所以陶文大部分其实就是玺印文字。金文的正体和俗体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三、籀文的时代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根据传统的说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的史官,《史籀篇》是他所编的一部字书。这部书所用的字体,后人称为大篆。《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书中的一部分字形还保留在《说文解字》里。许慎在《说文·叙》里说他编书的体例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古、籀”就是指古文和籀文。关于籀文年代的争论传统的看法:西周晚期的文字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籀文“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体势与小篆极近,字形也多与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相同,应该是战国时代秦国通行的文字。《史籀篇》应该是“春秋战国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之书。”唐兰《中国文字学》:籀文“和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铜器文字很接近。”我们的看法我们认为《史籀篇》应如汉人所说,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只不过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讹误。近人把籀文时代推迟的说法不能成立。相关工具书容庚《金文编》董莲池《新金文编》近
出
殷
周
金
文
集
录
二编全书共收录传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4件(下限到2012年2月),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盨、豆等),酒器(爵、角、觚、觯、杯、尊、卣等),水器(盘、匜、鑑等),乐器(钟、鎛、铙、铃等),兵器(戈、戟、矛、殳、剑等),用器(农具、工具、符节等)及其他(金银器等)。以前的金文著录书,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总集》,只收录青铜器铭文拓本,并不收录青铜器的图像。《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汲取《三代吉金文存》和《殷周金文集成》的优点,拓本采用原大付印,又在相同的铭文拓本中选取精拓和字迹清晰者,有的还附录摹本;除此之外,又收录青铜器图像,这是此书之最大特色;同时将释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编排在一起。这给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历史学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对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将有所裨益。第三节六国文字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在秦国文字里,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才迅速发展起来。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秦国文字跟东方各国文字也有不同的特点。东方各国俗体的字形跟传统的正体的差别往往很大,而且由于俗体使用得非常广泛,传统的正体几乎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了。秦国的俗体比较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其字形一般跟正体有明显的联系。而且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俗体虽然不是对正体没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的系统。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而在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里,继承旧传统的正体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地位。唐兰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跟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前者跟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后者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所谓“六国文字”,其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齐、楚、燕、三晋这六个国家的文字,而是把东方各国的文字全都包括在内的。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字表示{逢}:秦文字用“逢”,楚文字用“奉”,三晋文字用“彳奉”{彼}:秦文字用“彼”,楚文字用“皮”、“非”,三晋文字用“皮”、“非”{設}:秦文字用“設”、“埶”,楚文字用“埶”六国文字资料金文第二节西周春秋文字一、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资料金文西周铜器篇幅较长的如:大盂鼎(291)、小盂鼎(400左右)、散氏盘(350)、毛公鼎(近500)西周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春秋铜器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春秋早期春秋晚期美术字西周甲骨文1977年春天,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建筑遗址西厢房的11号灰坑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