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36学时,18周
实验课18学时,6周
答疑16学时,16周;;讲授课,闭卷,平时成绩比例20%
实验课,实验报告,平时成绩比例4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家畜生态学及研究对象;DomesticAnimalEcology
把家畜及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有机整体,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系统作用、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家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习性、生产性能和效率、品质等
对环境及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环境变化对家畜的影响
家畜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个体
种群
生态系统;生物习性
适应性(形态、生理、行为、遗传)
健康、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产品品质
;;;;品种特征
品种结构
生产性能
整齐度;畜种的分布规律
系统结构与功能
系统健康
生产效率;家畜饲养过程对周围公共卫生安全、土壤、水体和空气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业领域,应用生态学范畴
动物生态学、草地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家畜、家禽、人工养殖的鱼类和昆虫/除了微生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自然环境/人工建造环境;人工干预自然环境
正面效用/负面效用
保持家畜生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系统平衡机制;以家畜、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过程来研究因子对家畜的影响,以及家畜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家畜生产依赖自然资源,受限制
针对需要,充分研究本国特点以及家畜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促进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家畜生态学不仅要加强家畜与环境相互关系结果的研究,更要重视和加强导致这种结果的生态过程的研究
揭示家畜与环境关系的机制,增强预见性与防控能力,科学发展;家畜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粪尿、废水、尸体等
废弃物影响环境的内容,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兽药、温室气体
废弃物影响范围,环境介质,土壤
影响消除和控制;漫长的过程
以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畜牧学学科的发展为基础
与植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等相协调,相一致;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了生存,观察动植物习性和自然现象
驯化动物,注意到动物与环境的联系
经??积累;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周礼,夏官司马,“东南曰扬州…其畜宜鸟兽;其稻宜谷。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扰(六畜);其谷宜五种”;贾思勰,齐民要术,“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李时珍,本草纲目,概括了中国猪、羊的生态地理特征;欧洲,Aristotle,按栖息地把动物分为陆栖、水栖等类,按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特殊食性等
希腊学者Theophrastras,说明了动物色泽的变化是对环境的适应;19世纪中叶前后,格罗杰法则、白格曼法则、威尔逊法则等被提出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
1895,丹麦沃尔明创立植物生态学
1896,德国斯科劳特提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的概念
;家畜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其形成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1925,英国,劳科特卡,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美国,汉亭顿,家畜的地理分布
1927,艾顿,《动物生态学》
20世纪30年代,苏联卡什卡罗夫,伊万诺夫,绵羊生态及品种区划问题;日本,加堂胜三,家畜生态论文
1937,费鸿年,《动物生态学纲要》;20世纪40年代以后,家畜研究工作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众多,许多重要论文和著作先后问世,对家畜生态学科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
1945年,卡什卡罗夫《动物生态学基础》
1949年,美国,阿利,伊麦生,《动物生态学原理》
杨诗兴,家畜环境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1948,我国家畜生态学的创始人汤逸人,美国菲里普斯,对我国北方牧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家畜品种进行调查
1952,美国奥德姆《基础生态学》
1954,英国,莱特提出“家畜生态学”的概念,明确其基本内涵;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先后对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等地进行区域性畜牧业考察
了解我国主要牧区家畜的分布、品种的生态地理特征和规律
;1963年,杨诗兴,家畜气候生理学进展
1964年,汤逸人完善赖特提出的家畜生态学内涵,首次明确给出家畜生态学的定义,并出版相关著作
1969,埃斯麦,《家畜环境原理》
家畜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形成
;1976-1981,农业部,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
郑丕留主编《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1985,郑丕留,《中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系统总结我国家畜生态研究的成果
学术刊物--《家畜生态》;1982,高等农业院校开设课程
1983年,在西北农学院举办家畜生态学讲习班
198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研究会成立,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