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9-
一、教学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区域规划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形式
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学习网站
1.建议教材
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教学参考书
(1)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2)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彭振伟编著,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推荐网站
(1)中国规划网..
(2)国匠城..
本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了解区域规划已成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合理有序地发展和实施政府有效调控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能力,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技能,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运用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对区域的发展作出正确的评判,并做出科学客观的区域规划;
课程目标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参与协调人地关系的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已经学习过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知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知识,并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实际区域问题,科学进行区域规划的能力。
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学时数:2)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学时数:2)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学时数:2)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学时数:2)
第五章: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学时数:2)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学时数:2)
第七章: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学时数:4)
第八章:区域发展战略(学时数:2)
第九章:土地利用与保护(学时数:2)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学时数:2)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学时数:2)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学时数:2)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学时数:2)
第十四章:区域防灾减灾规划(学时数:2)
第十五章:区域管理与区域政策(学时数:2)
教研室意见
学院意见
二、授课单元教案
授课单元名称
第1章绪论
学时
2学时
时间、课次
2月26日07节-08节总第1次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区域分析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1、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的特征
2、理解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二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5分钟)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城乡规划的学生,学习与研究不应将视角局限在城市本身,而应当系统全面的看待问题,以区域的眼光看世界,由此引出本文的主旨。
二、课程内容(70分钟)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区域(region)是一个普遍化的概念。规划领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区域其基本属性是: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或目的对空间加以划分而得出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区域的类型:依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将区域划分为两种类型: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区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层次性
第二节:区域分析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主要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分析目的: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状况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内容。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目的:在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全面的考察、评估,为全面分析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三)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分析内容: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与非的标准。
分析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