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辽宁省沈阳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
文件大小:1.11 M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8.64千字
文档摘要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第四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建立的王国,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中山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银器、铜器和玉饰,其中《中山王方壶》(下图)刻有铭文448字,其中反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还有与《左传》相同的文句。据此可知()

分封制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

B.儒学治国理政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C.中山国百姓仰慕先进的中原文化

D.实物印证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2.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城市坊市界限打破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3.下表为汉代画像砖石中“士形象”图数量及分布表。据此可知,这些画像砖石()

题材名称

总数

地域分布

山东

河南

陕西

四川

江浙

孔子见老子

16

11

2

1

1

1

周公辅成王

13

11

1

1

0

0

二桃杀三士

13

6

6

1

0

0

荆轲刺秦王

9

3

0

2

3

1

完璧归赵

11

1

1

8

1

0

A.是研究先秦的直接史料B.促进了儒家思想社会化

C.反映了汉代文化多元化D.再现了汉代的社会原貌

4.两汉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都体现出两汉()

A.民族冲撞交融的现实 B.开疆拓土的治国追求

C.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 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5.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6.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北宋初年,私人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等著名书院。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理学官方统治地位确立 B.书院议政影响社会舆论

C.政府加强教育思想主导 D.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

7.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水路不通的问题,云贵广西总督(流官)鄂尔泰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皇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这说明()

A.交通发展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中央集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8.运行了近二百年的大清王朝,已经磨合为一个按照固定程序运转、沿着既定轨道前进的机器人,不论是沿海的战事、还是某地的歉收、四时的祭祀等,都有规章可循,哪怕是前所未有的难关,也会纳入既有的惯例中去处理。该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体制的成熟与先进性B.主流思想具有灵活性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正确性D.开眼看世界的必要性

9.有学者就1895年至1905年间40名湖南籍上层士绅的出路进行统计,其中始终在科场道路、书院执教或其他生活方式的仅有5人。在剩下35人中,有13人曾赴日留学或考察,有18人在学堂工作,有2人从事新军或者警务,有7人曾参与公司创办。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学子从商,实业救国热情高涨B.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盛行

C.参与维新,政治革命箭在弦上D.寻求变革,探索强国御侮之路

10.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1.下表为1918~1926年盐税收入的分配表(单位:千元),据此可知()

年份

央政府所得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