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检验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5年
专业知识题
1.请简述临床检验中常用的血常规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回答:血常规检测是临床检验中最基础且重要的项目之一,主要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如下: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是评估是否贫血的重要指标。数值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数值升高可能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缺氧等情况有关。
-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尤其是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相对增加。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化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白细胞分类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相对少见,可能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感染恢复期、某些传染病等。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破坏增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情况;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见于感染、炎症、出血后反应性增生等。
2.简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参考回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技术,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酶的高效催化作用。
原理: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加入待检样本,样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它会与免疫复合物中的相应成分结合。最后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检测吸光度值来确定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操作步骤:
-包被: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如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通常在4℃过夜或37℃孵育一定时间,使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微孔板上。
-封闭:用封闭剂(如脱脂牛奶、牛血清白蛋白等)封闭微孔板上未被包被的位点,防止非特异性吸附,一般在37℃孵育1-2小时。
-加样:加入待检样本,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在37℃孵育一定时间,使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或抗原充分结合。
-洗涤:用洗涤液(如含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微孔板,去除未结合的物质,一般洗涤3-5次。
-加酶标抗体: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在37℃孵育一定时间,使酶标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
-洗涤:再次用洗涤液洗涤微孔板,去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
-加底物:加入酶的底物溶液,在室温或37℃避光反应一定时间,酶催化底物显色。
-终止反应:加入终止液终止酶反应。
-检测:用酶标仪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各孔的吸光度值,根据吸光度值判断样本结果。
3.阐述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和常用培养基类型。
参考回答:细菌培养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细菌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不同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特殊的营养成分才能生长。
-酸碱度(pH):大多数细菌适宜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生长,一般pH值在7.2-7.6之间。但也有一些细菌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如嗜酸乳杆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温度:不同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与人体体温相近。此外,还有一些嗜冷菌和嗜热菌,分别适宜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中生长。
-气体环境: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需氧菌需要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厌氧菌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微需氧菌需要在低氧分压环境中生长。
常用培养基类型如下:
-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如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等,可用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等。
-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营养物质,以满足一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的生长,如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等。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底物和指示剂,根据细菌对底物的分解情况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鉴别不同的细菌,如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大肠杆菌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