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VTE防治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单选题
1.VTE是指:
A.深静脉血栓形成
B.肺血栓栓塞症
C.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D.动脉血栓形成
答案:C
解析:V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DVT是PTE发生的主要血栓来源,所以选C。
2.以下哪种情况不是VTE的危险因素:
A.长期卧床
B.高血压
C.恶性肿瘤
D.口服避孕药
答案:B
解析: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状态,增加VTE风险;口服避孕药会影响凝血机制。而单纯高血压不是VTE的直接危险因素,所以选B。
3.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准确的方法是:
A.超声检查
B.CT静脉成像
C.磁共振静脉成像
D.静脉造影
答案:D
解析: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能直接显示静脉形态,对诊断的准确性最高。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CT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也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准确性不如静脉造影,所以选D。
4.肺血栓栓塞症最常见的症状是:
A.胸痛
B.咯血
C.呼吸困难
D.咳嗽
答案:C
解析:呼吸困难是PTE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作,活动后明显。胸痛、咯血、咳嗽等也可能出现,但不如呼吸困难常见,所以选C。
5.对于确诊的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初始抗凝治疗首选:
A.华法林
B.低分子肝素
C.普通肝素
D.达比加群酯
答案:B
解析: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效果确切、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急性DVT初始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华法林起效慢,需与肝素类药物重叠使用;普通肝素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可使用,但低分子肝素更常用,所以选B。
多选题
1.VTE的预防措施包括:
A.基本预防
B.物理预防
C.药物预防
D.手术预防
答案:ABC
解析:VTE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基本预防(如早期活动、抬高下肢等)、物理预防(如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和药物预防(如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手术预防并不是常规的VTE预防措施,所以选ABC。
2.以下哪些人群属于VTE高危人群:
A.孕妇
B.老年人
C.肥胖者
D.骨折患者
答案:ABCD
解析: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血液回流;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流缓慢;肥胖者血液黏稠度增加;骨折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局部制动导致血流缓慢,这些人群都属于VTE高危人群,所以选ABCD。
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有:
A.患肢肿胀
B.疼痛
C.皮肤温度升高
D.浅静脉扩张
答案:ABCD
解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会导致患肢肿胀;血栓刺激周围组织可引起疼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使皮肤温度升高;为了代偿回流,浅静脉会出现扩张,所以选ABCD。
4.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方法包括:
A.抗凝治疗
B.溶栓治疗
C.介入治疗
D.手术治疗
答案:ABCD
解析:抗凝治疗是PTE治疗的基础,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复发;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PTE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介入治疗如导管溶栓、血栓抽吸等可快速清除血栓;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用于某些特殊情况,所以选ABCD。
5.关于VTE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住院患者都应进行VTE风险评估
B.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可以联合使用
C.抗凝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D.患者出院后无需继续关注VTE问题
答案:ABC
解析:所有住院患者都应进行VTE风险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使用可提高预防效果;抗凝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有助于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患者出院后仍需根据情况继续进行抗凝治疗或采取预防措施,需要继续关注VTE问题,所以选ABC。
判断题
1.VTE只会发生在下肢。
答案:错误
解析:VTE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但上肢、盆腔等部位的静脉也可能发生血栓形成,所以该说法错误。
2.一旦发生VTE,就需要立即进行溶栓治疗。
答案:错误
解析:并非所有VTE患者都需要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大面积PTE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对于大多数VTE患者,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所以该说法错误。
3.预防VTE时,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可以替代药物预防。
答案:错误
解析:梯度压力弹力袜是物理预防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但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预防。对于V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