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思政的“能源与环境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林法伟,韩瑞,王青,陈冠益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其他各方面,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进来。这要求每一个地球人,包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2]。
“能源与环境概论”课程将社会关切的热点话题纳入教学内容,包括能源枯竭与能源危机、雾霾与新兴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与能源利用、碳中和与低碳能源、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建设、垃圾围城难题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能源与环境基本概念、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工艺和原理,了解国际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
“能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自身体系即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和必要性,能源事关国家命脉,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3]。因此,本课程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基本国情和发展历程。具体分析具有如下几个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点:一是剖析人类发展历程中重大能源变革事件,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畅想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分析我国能源结构、人口数量、资源状况、经济水平等基本国情,数字分析展望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压力,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结合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案例,展望未来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和能源模式。三是设定学生随堂报告题目,围绕科学家事迹、生态建设成功案例、碳中和与碳达峰、危险废物跨境转移、雾霾与新兴空气污染等关键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时代热点,通过调研感悟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吴仲华、史绍熙等相关领域科学家艰苦奋斗的事迹和家国情怀的责任;详细了解塞罕坝、闽宁镇、安吉县等建设绿水青山以及精准扶贫的经典案例;深入探究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意义和举措;阅读历史文献搜集我国古代关于空气污染的记录,整理世界污染事件,汇总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举措与成效,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念。
“能源与环境概论”课程围绕上述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点分别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本课程将国家发展全局、国情分析与对比、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融入其中,从全校公选课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学生思想理念的塑造。尤其注意提升学生能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和经济人文间相互关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培养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和责任感。
1.掌握必要的能源与环境基本概念、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工艺和原理,了解国际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掌握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明确发展目标、贯彻发展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结合国情分析我国能源环境战略的能力。
2.结合能源科学与环境科学,提升学生在科技素养培养之余的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和经济人文的理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正确评价能源与环境领域相关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和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意识。
3.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4.掌握能源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判断未来能源发展趋势及环境治理方向。
5.清楚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与应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正确认识发展存在的不足,结合所学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6.掌握文献调研和总结的基本能力,了解科学表达,能够清晰陈述和表达自己在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观点,正确解读国际相关协议、条约与国家相关政策。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专题式课程教学模式前后逻辑性和连接性不够,无法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能源环境学科之间的双向融合;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思政元素融入单薄,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较为刻板、痕迹重,表演成分显著[4];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匮乏,目前本领域相关课程尚未建立完善的案例库,部分案例陈旧[5-6]。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系列教学内容优化的方向,具体如下。
1.充分调研、研讨并编写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能源与环境概论”课程大纲。梳理提炼能源环境领域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设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融入方式,规划授课情景、课程思政语言和互动方式;结合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自主调研课程相关案例,主动发掘创新思政元素;改良考核方式,结合选修课特点,制定学生有兴趣、反应教学成效、具有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