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教学目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jiān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
邓小平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而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是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他作的有些诗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答:答复、回复。
司马:复姓,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赵顼xū)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自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写了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境地,反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谏言;第1段
某启①:昨日蒙教②。窃③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④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⑤不合,所操⑥之术⑦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①,终必不蒙②见③察④,故略⑤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⑥。;重chóng念①蒙君实视遇②厚,于反覆③不宜卤lǔ莽④,故今具道⑤所以⑥,冀jì⑦君实或见恕⑧也。;1.请同学们齐读本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本段措辞有何特点?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形象?;第2段
盖儒者①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②见教③者,以为④侵官⑤、生事、征⑥利、拒谏jiàn⑦,以致⑧天下怨谤bàng⑨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①受命于②人主③,议法度而修之于④朝廷,以授之于⑤有司⑥,不为wéi⑦侵官;举⑧先王之政,以⑨兴利除弊⑩,不为wéi生事。;为wèi①天下理财②,不为wéi征利;辟pì③邪说,难nàn④壬rén人⑤,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⑥之多,则固⑦前⑧知其如此也。;1.请同学们齐读本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