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生态文明课程的构建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引导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在医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有利于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通过“互联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新医科;生态文明;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6-0180-04[收稿日期]2022-04-28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再到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均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1]这阐明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价值理念、治理途径和发展目标。顺利开展和有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医科高校教育要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理解、认知,促进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本文基于新医科背景,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课程,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构建“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化。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从高校角度,发展新医科的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2]。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体系,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大健康理念,健康并不只是人类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3],医学和人类健康、生态健康密不可分。2015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和清华大学在京联合发布《在人类世保护人类健康:洛克菲勒基金会-柳叶刀星球健康委员会报告》和《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政策相应》两篇特邀报告。報告认为,保护“星球健康”应成为人类应对全球变化行动的终极目标。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全球90亿人口产生的后果将可能威胁、抵消人类过去50年社会发展和全球健康取得的成果。应对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机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在于不断增加的热胁迫、洪水、干旱和越来越频繁的强风暴。间接影响则体现为: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病媒扩散、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以及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教育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将生态文明课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等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生态文明课程设置为通识必修课在全校44个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4]。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课程的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共同成立教学工作小组,直接统筹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生物学、免疫学专业教师完成生态系统、环境与人类健康知识的讲授,结合医科院校的特点,通过不同学科的积极渗透,丰富生态文明课程的理论教学。
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我校及贵州省高校都是首次开设,一方面,考虑到我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无法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关注从原有的知识传授向学生能力的提升转变,打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够、关注度不高的状态。本课程通过“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借助慕课,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设。
(二)课程体系
本课程围绕知识点设课,突出重点。课程分为34小节,每节一个知识点,中心突出。课程体系设置包括慕课展示、设置课中问题、课后小测、章节小测、讨论、最终总评考试等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课程内容的强化巩固,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将思考和学习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后小测、章节小测可以检测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效果,查漏补缺。在讨论环节教师可引入一些开放性话题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如提出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