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江省自然资源征收中心编外人员招聘5人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夏季是雷雨天气高发时段,若遭遇雷雨天气,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尽量跑向开阔的场地
B.避雨并打电话求救
C.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快速回家
D.躲进汽车
【答案】:D
【解析】本题可依据雷雨天气时的安全常识,对各做法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在雷雨天气时,开阔的场地容易受到雷电袭击,跑向开阔场地会增大被雷击的风险,因此不适合在雷雨天气时前往。雷雨天气中,由于雷电可能会影响通讯设备并引发危险,同时打电话时产生的电信号可能会吸引雷电,所以此时避雨并打电话求救是不安全的行为。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快速回家时,人处于相对较高和暴露的位置,容易成为雷电袭击的目标,这种做法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汽车是金属车身,在遭遇雷雨天气时,躲进汽车可以形成一个静电屏蔽空间,将雷电的电流引导到地面,从而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所以躲进汽车是比较安全的做法。综上,遭遇雷雨天气时,正确的做法是躲进汽车。
2、“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内因通过外因发挥作用
C.外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A
【解析】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将科技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强调的是自身因素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把科技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依靠自身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这一哲理。而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能直接决定事物的发展。选项中提到“内因通过外因发挥作用”表述错误,应该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都是错误的,决定性的根据和作用应该是内因。所以题干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3、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是()。
A.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
B.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停止犯罪
D.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要点。首先,犯罪的完成形态是犯罪既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均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所以“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这一表述错误。其次,“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二者在处罚上的不同,并非区别的关键所在,处罚规定是基于其本质区别而设定的。然后,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即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而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也就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停止犯罪。这一区别从主观方面对两种犯罪形态进行了界定,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最后,“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此说法并不准确,犯罪未遂通常是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但犯罪中止不仅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在犯罪实行阶段以及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前都可能发生,不过这并非二者区别的关键。综上,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是行为人放弃犯罪是基于自身意志还是意志以外的原因。
4、在确保经济保持充分就业运行水平的前提下,若政府想要改变总需求的构成,促使消费向投资方向转变,应采取的政策组合是()。
A.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B.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C.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D.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政府政策组合对总需求构成的影响。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会使社会总需求减少,抑制经济增长,无法维持充分就业经济运行水平,也难以实现消费向投资方向转化,因此这种政策组合不符合要求。当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会减少支出、增加税收,这会抑制消费需求,使消费支出下降。而扩张的货币政策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较低的利率会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因为企业借款成本降低了。这样一来,在维持充分就业经济运行水平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