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政策研究——以黑龙江高层次人才培.docx
文件大小:40.7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98千字
文档摘要

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政策研究——以黑龙江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为例

吴雷,高娈,林超然,李金秋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2015年设立的哈尔滨新区,紧紧围绕建设中俄合作承载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区的战略定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哈尔滨新区建设是扩大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振兴发挥支撑作用[1]。

人才作为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对新区经济产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为了建成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给新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哈尔滨新区政府出台《为贯彻落实〈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惠民聚才”优惠政策(试行)〉实施细节》,旨在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3]。然而,哈尔滨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设备、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达2万人,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龙江工程师”队伍,推动新区建设。

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承担着高层次工程师人才供给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面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和改革要求。因此,在新工科理念下,黑龙江省高校如何面向哈尔滨新区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急需的高层次工程师人才是黑龙江省高校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发展势头良好,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为培养国家和黑龙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4]。2020年的招生3.5万人,在校学生数9.26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数由2015年的2570人发展到2020年的4111人,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由1.8万人增长至3.1万人。随着教育部表示2022年将持续适度扩大研究生招录规模,黑龙江省的研究生规模也将持续增长。

1.导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5]。2018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导师博士化率约28%,高校教师队伍高级职称占比17%;同年,北京的研究生导师博士化率达66.5%,高级职称占比29%[6]。同时,黑龙江省各高校的引才条件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不够,生师比进一步增大。此外,与高等教育较发达省市相比,黑龙江省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严重稀缺。

2.学科布局有待优化。新工科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要立足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趋势,围绕四个“面向”,将学术探索和服务需求紧密融合,培植人工智能等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7]。然而,黑龙江省工科大学的学科建设以理工科特色学科为主,存在学科布局面窄、缺乏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等问题,不同专业间缺乏协同、交叉和融合,导致工科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弱化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调。黑龙江省高校的学科布局亟待根据哈尔滨新区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优化,加强社会需求在学科设置中的体现。

3.培养体系有待深度开放。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8]。但是当前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的结合、国外的合作均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虽然黑龙江省各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订单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共建实训基地等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但呈现出粗放型的布局安排和体系结构,与企业的开放和互动不足,高层次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较少[9-10]。

4.研究生教育投入有待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11]。从软硬件设施看,与招生规模增速相比,黑龙江省高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增长幅度不足。校舍面积、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宿舍面积等增幅无法承载扩招后培养学生的需求,办学空间明显不足。2018年黑龙江省生均高校RD经费支出仅有4.53万元,落后于广东省的11.46万元[6],难以支撑高质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5.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口有待补充。哈尔滨新区建设迫切需要服务新区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2]。2018年北京设有17个博士专业学位点和41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而黑龙江省仅设有4个博士专业学位点和1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北京市2018年从事非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占就业人口比例为6.51%,而黑龙江省仅有0.18%。北京市2018年就业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7.2%,而黑龙江省仅有0.6%[6]。

黑龙江省70%的高校和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均在哈尔滨。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哈尔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在数量和支持力度上都存在明显差距。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解决研究生导师储备不足、生师比高的重要途径。从数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