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第二课堂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石存,林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191)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引擎[1]。研究生人才培养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一流能力、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培养具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一方面,要强化研究生创新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确立培养主线,打造创新性学术交流实践平台,保证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效进行。
第二课堂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第二课堂体系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进而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作用,就要立足于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整合已有资源,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化路径,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符合研究生实际需求的理论学习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
本文针对研究生第二课堂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从创新形式、聚焦前沿和学科交叉、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深化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和对策,为提升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大共性特征是重视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学术论坛作为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能够在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随着论文不再成为限制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以后,如何重焕学术论坛生机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研究生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部分高校将传统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模式,尽管线上教学模式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显著优势,但也存在学术交流效率低、现场互动少、模式单一等弊端,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在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的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大部分研究生通过课题组研讨会或者讨论班建立和导师学术交流的通道。研究生定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并由导师给予学术指导。在这种方式下研究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也锻炼了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学术交流也同样局限于课题组中。
21世纪初,为了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国内高校积极探索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通知》,从政策上鼓励各高校举办各种学术论坛,为广大研究生创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机会。学校、院系举办的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学科热点为主题方向,以学术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学术论坛,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致力于破除“唯论文”的盲目学术崇拜之风。高校不再以SCI论文作为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不再将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自此,“破五唯”背景下传统的学术论坛“征稿—录用—汇报”的形式,也因为研究生失去向学术论坛投稿的动力而面临新的挑战,亟须引进新的模式来整合更优质的学术资源。
部分研究生缺乏挑战权威的主动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在科研中不能提出新观点,对科研创新缺乏足够的兴趣,导致研究工作低水平重复,论文成果往往和社会需求脱节,无法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中获得学术成就感和获得感。此外,目前存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要求和传统学术论坛不适配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各专业研究生的调研发现,以传统形式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为载体的学术交流活动普遍存在着学科交叉性不足、创新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等具体问题[3]。如何依托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激烈国际竞争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为改善研究生学术论坛,使之发挥其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创新学术论坛传统模式,从研究生第二课堂的角度为学术论坛重新赋能。
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形势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解决复杂科学或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产出创造性成果。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为例,该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瞄准学科前沿领域进行研究,还应对当前的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所涉猎,具备将先进理论知识与复杂的实际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使科研工作和产业落地相结合的能力。当前,研究生培养在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方面仍存在不足,而国内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也仅以学术交流为主。因此,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