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现代汉语语义理解考点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14.42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4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现代汉语语义理解考点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实词的是:

A.书

B.读

C.明

D.了

2.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

A.他昨天去了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B.图书馆昨天去了他,借了几本书。

C.他昨天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D.去图书馆的昨天,他借了几本书。

3.下列词语中,多音字“行”的正确读音是:

A.háng

B.xíng

C.háng/xíng

D.háng/xíng/háng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B.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C.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D.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做事有条不紊,井井有条。

B.她的歌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C.他的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

D.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

A.走

B.行

C.跃

D.跳

7.下列句子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项是:

A.他昨天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B.图书馆昨天去借了几本书。

C.他昨天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D.他昨天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8.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

A.她的歌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B.他的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

C.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D.他的为人正直,值得信赖。

9.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虽然成绩好,但为人谦虚。

B.他成绩好,为人谦虚。

C.他成绩好,虽然为人谦虚。

D.他虽然成绩好,为人谦虚。

10.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朵花在阳光下绽放,犹如美丽的画卷。

B.她的歌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C.他的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

D.他的为人正直,值得信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词语中,属于多义词的有:

A.书

B.读

C.大

D.好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那条小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B.他学习努力,成绩优异。

C.这本书很厚,有几百页。

D.他的歌声如夜莺般动听。

3.下列词语中,属于虚词的有:

A.的

B.了

C.在

D.和

4.下列句子中,属于陈述句的是:

A.他昨天去了图书馆。

B.图书馆昨天去了他。

C.他昨天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D.去图书馆的昨天,他借了几本书。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那朵花在阳光下绽放,犹如美丽的画卷。

B.她的歌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C.他的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

D.他的为人正直,值得信赖。

6.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句的是:

A.你去哪里了?

B.他昨天去了图书馆。

C.这本书很厚,有几百页。

D.他的歌声如夜莺般动听。

7.下列词语中,属于反义词的有:

A.高

B.低

C.长

D.短

8.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A.那朵花在阳光下绽放,犹如美丽的画卷。

B.她的歌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C.他的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

D.他的为人正直,值得信赖。

9.下列句子中,属于感叹句的是:

A.你去哪里了?

B.他昨天去了图书馆。

C.这本书很厚,有几百页!

D.他的歌声如夜莺般动听。

10.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

A.那朵花在阳光下绽放,犹如美丽的画卷。

B.她的歌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C.他的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

D.他的为人正直,值得信赖。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现代汉语中的“的”、“地”、“得”都是助词。()

2.成语“一鸣惊人”表示平时表现不出色,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3.“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4.介词“在”可以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概念。()

5.多音字“行”在“行人”中的读音是“xíng”。()

6.量词“个”只能用来修饰可数名词。()

7.汉语中的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四种类型。()

8.“不”作为否定副词,可以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强调。()

9.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0.在汉语中,所有的标点符号都是必须的,不能省略。()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

1.简述现代汉语中的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构成方式。

2.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并举例说明。

3.描述汉语中的连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