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探究
赵彦玲,刘广起,韩冰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山东济南250306)
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齐鲁工业大学”),成为科教融合示范校。2017年该校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置并成功组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全国前十所、山东省第一所正式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着眼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理论知识,具备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应用(CDIO)能力,熟悉网络空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与管理流程,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政、产、学、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管理和综合应用的专业人才。2020年底,齐鲁工业大学进入山东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冲一流”的名单。
中国高等教育在40年来的改革与探索建设发展中,在人才培养、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滋生和暴露了一些传统本科教育的问题[1]。对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发展内涵,传统工科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弊端可以概括为新五“重”五“轻”。
工科学校的课程设置整体偏专业课程,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应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通识教育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数理化生在内的自然科学与技术进步,同时也包括自我发展、社会适应的能力(软能力)[2]。近年来,受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识课程的师资薄弱等现实问题的影响,通识教育的发展遭遇困境,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加上自身学科新知识呈指数级发展,知识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从内容上看,传统工科教育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理论和书本模型,大部分是经过简化的理想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近年来,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开始关注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新工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3]。
部分应用型高校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填鸭式”传授知识,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和应用,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拓宽与探索。
传统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构建科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应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专业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以本为本,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教融合三年多以来,齐鲁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和提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十五字”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一体化、科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院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后两年进入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项目组学习专业课程、参与高水平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此项改革,科教融合三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采取导师制指导,每位学生安排学院教师或山东省计算中心工程师导师开展创新理论和实践学习,由导师实施全过程类研究生式管理和培养。
专业课程以小班化方式开设,每班40人的小班额组成特色班,由兼具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工程实践现场,最优化课程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网络安全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各类出国访学、交流、学习机会,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在校(院)已有奖助金体系外,增设新生奖学金、优秀科教融合实践奖学金和各类企业奖学金。多方法、多角度发现人才,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向上的学习动力。
“信息内容安全”课程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息内容安全是涵盖了包括计算机网络、信息论、统计学、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信号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因此,本课程学习对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作为新工科教育中的典型专业课程。目前国内开设“信息内容安全”课程的学校较少,其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针对传统工科教育中存在新五“重”五“轻”问题,探究并提出“五个两方面”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即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的五个“两方面”。
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4]。本课程中要求信息内容安全,就是要求信息内容在政治上是健康的、在法律上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在道德上是符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