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吸收设备;填料塔;8.4吸收设备;散堆填料;规整填料;立体弹性填料;塔壁效应、
“干填料现象”;8.4吸收设备;板式塔;塔型选择原则:;8.4吸收设备;8.4吸收设备;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8.2吸收塔的计算;本章学习目标;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亨利定律三种表达式
当溶液的组成改为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摩尔数C表示时,则亨利定律表示为
h=溶解度系数
溶液的组成用摩尔分数x表示,溶质在液体表面的分压也换成摩尔分数ye表示,则亨利定律表示为
m=相平衡常数;用X表示溶液中溶质和吸收剂的摩尔比,用Y表示气体中溶质与惰性气体的摩尔比,则;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3化学吸收平衡
定义:
气态污染物的总净化量由液相物理吸收量和化学反应消耗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A]物理平衡可采用前面介绍的亨利定律近似计算,而[A]化学消耗可根据化学平衡进行计算。
由于吸收组分既遵从相平衡关系又遵从化学平衡的关系,式中[A]就是[A]物理平衡,在已知化学平衡常数K及反应前后反应物B的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可求出生成物M、N的浓度,再由化学反应式可求出[A]化学消耗及[A]净化。;8.1.4吸收过程-双膜理论
定义:吸收过程是溶质从气流当中传递到液体当中,是气液两相之间的物质传递,称为对流传质
双膜理论可以揭示对流传质过程;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影响吸收速率的因素
由传质速率方程,可知在t时间内,通过界面F的溶质的量G可表示为
影响因素:
总传质系数K越大越好,温度低,K值大;流速高,膜薄,K值大
传质界面F越大越好,与液滴直径有关
接触时间t越长越好,取决于吸收塔尺寸和气流速度
传质推动力越大越好,气体中可吸收组分的分压越大,推动力越大;吸收液中组分的浓度越低,推动力越大
;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1吸收法基本原理;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8.2.2最小(最佳)气液比的确定
??吸收塔设计中要处理的废气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浓度(即G、Y1、Y2)均由设计任务而定
吸收剂的种类和进塔浓度X2由设计者决定
只有吸收剂用量L及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X1是待计算的。
根据物料衡算,L与X1之中只有一个是独立的未知量,通常在计算中先确定L值,则X1便随之而定了。
由于G属已知条件,因而可通过确定操作线斜率L/G(液气比)来确定L。;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实际设计中气液比的确定必须满足下列三个原则:
操作液气比必须大于最小液气比;
就填料塔而言操作液体的喷淋密度(即每平方米的塔截面上每小时的喷淋量,m3/m2·h)应大于为充分润湿填料所必需的最小喷淋密度,一般为3-4m3/m2·h,此时设备的阻力较小。
操作气液比的选定应尽可能从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两方面权衡考虑,以达到最经济的要求。
这是因为: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间矛盾。
①L↑,L/G↑,(Y-Y*)(或(X*-X))↑,有利于吸收的操作,设备的尺寸和投资↓;
②L↑,动力消耗↑,X1↓,对需回收吸收剂的操作来说,增加了溶液再生的困难,操作费用↑。
首先要求Lmin,然后确定吸收剂操作用量L,在选用一个合适的L/G,根据实际经验,取:L=(1.1-2.0)Lmin。;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8.2吸收塔的计算;(1)对数平均推动力法;8.3化学吸收;8.3化学吸收;8.3化学吸收;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速率;8.3化学吸收;8.3化学吸收;8.3化学吸收;8.3化学吸收;8.5.1吸收剂选择;常见气态污染物与适宜的吸收剂;8.5吸收气体污染物的工艺配置;8.5吸收气体污染物的工艺配置;8.5吸收气体污染物的工艺配置;8.5吸收气体污染物的工艺配置;8.5吸收气体污染物的工艺配置;部分吸收过程的膜控制情况;8.6吸收净化法的应用;8.6吸收净化法的应用;我国政府对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的控制及管理措施
1990年12月,国务院环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控制酸雨发展的意见》
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贵州、长沙等九大城市开展征收工业烧煤二氧化硫排污费和酸雨结合防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