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修订版)
课程代码:051211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分/学时:4/72
适用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制订人:
审订人:
二〇二〇年九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职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剑阁职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二、本课程的性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加实践课程。本课程包含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技能等级证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课程是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技术测量能力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包括初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的常用工具与实训等5个模块,其中实训共包括6个活动。为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学习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该课程已经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所以必须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规定图样上的多种技术要求和进行常规检测的初步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对机械类专业学习实践的必要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精度的概念,配合的概念,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工作习惯,形成团体配合的集体意识,可以锻炼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形成的良好载体。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重要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如《机械零件普通车削加工》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是其他专业课的先行课,所以在机械加工课程教学中,必须掌握公差、配合及测量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展开专业课程的学习。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服务是贯穿于整个专业技能学习与应用的始终的,从机械设计,到机械制造,在到机械的装配与使用维护,所以学好该课程是对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该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实践的过程,能加深对该课程的应用与理解,而该课程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各专业课程中提炼出来的经典题例。
序号
前期课程名称
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机械制图
(1)空间想象能力
(2)平面与逻辑思维能力
2
机械基础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及简单加工操作技能
序号
后续课程名称
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零件手工加工
1)掌握尺寸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形位公差基本理论形位误差测量原理与方法;
3)掌握表面粗糙度理论表面粗糙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5)掌握公差配合理论及典型零件公差知识。
6)学会尺寸及尺寸偏差的测量与计算;
7)学会内径测量外经测量;
8)学会形状误差测量位置误差测量;
9)学会测量表面粗糙度。
2
数控线切
割实训
1)掌握尺寸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形位公差基本理论形位误差测量原理与方法;
3)掌握表面粗糙度理论表面粗糙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4)学会尺寸及尺寸偏差的测量与计算;
5)学会内径测量外经测量;
3
机械零件普
通车削加工
1)掌握尺寸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形位公差基本理论形位误差测量原理与方法;
3)掌握表面粗糙度理论表面粗糙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5)掌握公差配合理论及典型零件公差知识。
6)学会尺寸及尺寸偏差的测量与计算;
7)学会内径测量外经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