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研讨.docx
文件大小:17.7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85千字
文档摘要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研讨

【摘要】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有助于从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结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科学设计大单元习作教学内容,为强化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学习体验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具体设计方法展开了探讨,以期为全面强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大单元习作教学设计的引入,可在核心素养理念引导下更加注重学生语言实践、思维发展和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在习作活动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写作学习兴趣是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引入大单元习作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整合多方面资源,构建层次性习作任务序列,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持续深入的探究中逐渐发现写作的乐趣。[1]同时,在积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还需要在大单元习作教学中积极结合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具有创新性的习作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写作技能,逐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进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大单元习作教学中系统性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特定主题,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习作任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反复练习表达技巧,最终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3]在此基础上,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还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增强学生语言运用的真实感,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

(一)精准定位单元目标,聚焦习作教学要点

在积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习作教学中,应注重精准定位单元目标并聚焦习作教学要点,积极深入剖析《新课标》,明确习作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年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单元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操作性。[4]同时,单元目标应聚焦习作教学的核心要点,在精准定位单元目标并聚焦教学要点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依据本单元《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珍珠鸟》等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可以明确单元核心是对自然与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细腻描写,因此,需确立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的教学目标。在实际展开“我的心爱之物”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表达中能够抓住物品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与心爱之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核心素养导向为基础精准定位单元目标,聚焦习作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在习作中实现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因此,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核心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深刻感受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正式进行习作指导前,应组织学生回顾单元内的文本特点,如《桂花雨》中多重感官描写唤起对童年与家乡的深情;《珍珠鸟》中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本中如何通过细节与情感表达,传递深层含义,从而为习作提供借鉴。在正式写作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技巧,以多角度描写将物品的特征与情感联结,并引入范例“这把雕花小木梳,映着母亲的微笑,让每个清晨都充满温暖”,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细节中融入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观察力、表达力和情感认知力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依托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积极展开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为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5]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围绕单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