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
文件大小:895.38 KB
总页数:8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7.97万字
文档摘要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窃读记》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的文化素养较高,家中也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有一定课外阅读量。但也有部分学生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读书的意义。

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作者感情及表达方法,可以通过生生评价,找出共鸣,在师生的评价中,找准前进的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

1、与学生课前谈话;2、印发教材;3、PPT课件课前谈话:聊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

学生

搜集资料、熟读课文、自学字词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2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质疑整体感知

一、揭题质疑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咱们聊了聊古人读书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

1.板书课题:窃读记(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窃”字)齐读。

2.通过预习,说说窃读是什么意思——偷偷读书。

师:窃读就告诉了我们课文写了何事。板书:何事

3.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畅所欲言

引领学生读题质疑并通过读文自己找答案。通过质疑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围绕中心句,品读滋味

(何人、何时、何地)

4.初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出示词语。指名读,(根据情况纠正发音)齐读。

6.问题反馈

(手指黑板:这些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

何人: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简介)何时:放学后

何地:书店

7.概括主要内容:谁能将问题的答案串起来说一说?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只要我们围绕题目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围绕中心句,品读滋味

1.师:一件事往往表达着一种情,林海音想通过窃读这件事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你知道吗?(文中有一句话就概括了她的心情)

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我们就从中心句入手来学习课文吧。

2.指名读。师板书:快乐惧怕

指名读,问学生读后感受发现这是一种矛盾的情绪。

3.快乐的为什么又会惧怕呢?在书店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你擅于读出自己的体会,追问学生从哪个地方概括体会出来的)

4.师:这么复杂的滋味让我们跟小海音一起到书店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5.自由默读,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你体会到的快乐和惧怕。

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a.读,想象画面,出示动词,通过踮的意思联系生活感受惧怕。

b.踮是怎么个走法?脚尖点地走。

c.你平时去书店都怎么进去?

d.小海音为什么踮着脚进去啊?怕老板发现

这就是窃读的滋味啊!一个踮字诉说着她的惧怕。她走得这么的小心翼翼,我们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朗读,并找出问题。

学生自学

学生思考后交流讨论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全文围绕中心句表情达意。教师采用“直奔中心法”引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围绕这一句返顾全文,减缓了理解坡度。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