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学文言文起步学习三大难题剖析.docx
文件大小:21.4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68千字
文档摘要

小学文言文起步学习三大难题剖析

【摘要】小学起始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虽然篇幅不多,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难题。该文从“‘古今异义’极易‘望文生义’”“‘一词多义’受限积累贫乏”“高频虚词增大理解难度”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在文言文起步学习阶段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原因剖析。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起步学习;难题;剖析

文言文学习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那么在起步学习阶段就更为困难。其中,学生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高频出现的虚词不甚理解,常出现“望文生义”“一词一译”“虚词错译”等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众多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实践效果都不太理想,以至于怎么帮助学生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高频虚词,成了小学文言文起步学习阶段教学的三大难题。笔者认为,要切实解决这三大难题,必须仔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只有“弄清病症”才可能“对症下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从三个方面分析小学文言文起步学习阶段难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古今异义”极易“望文生义”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字词的教学既是基础,又是重点,更是难点。而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指在文言文阅读中,有许多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却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比如《守株待兔》[1]中“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因”,古义是“于是”,今义指“因为”。对于现代汉语还没学明白的小学生来说,初接触文言文,遇到现在还在高频使用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字,会下意识地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代入理解,只就字面意思进行注解,而不考虑古今词义的不同,也不考虑语境的逻辑性,极其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

“望文生义”的错误在小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直接套用已知的现代汉语词义”。即,根本不考虑文言文古今词义已然发生变化,而习惯性地直接套用日常现代汉语的意思,导致词义理解完全错误。理解是人的本能,哪怕是错的。学生在碰到陌生的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会习惯性地代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1]中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走”字,结合象形字的字形“像人跑摇两手形”,再根据《说文解字》[2]给的解释:“走,趋也”,可知“走”的古义为“跑”。但是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他们的意识里就没有“古今异义”这一概念,又因为“走”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汉字之一,甚至每天都在进行“走”这个行为动作,而且“走”就是“走”,还不能是“快走”,所以学生根本想不到“走”在“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还可以解释为“跑”。虽然,在课本注释中有注解“走:跑”,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识记“走”解释为“跑”,却没有教学生为什么“走”可以解释为“跑”,而“走就是走”这一概念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后续学生在作业中呈现出来的理解“走”的字义时直接套用现代汉语意思“走——行走”,将“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解释为“一只兔子行走时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的错误现象。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3]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的“尝”,古义是“曾经”,今义为“品尝”,学生对于“尝”的古义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又要对这个句子进行理解,那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只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以日常惯用语言“品尝”代入注释,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翻译为“王戎七岁,品尝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很快学生就能发现句子并不通顺,于是就用“扩词法”组成常用词“尝试”代入注释,翻译为“王戎七岁的时候尝试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句子通顺了,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由上述深入分析可知,学生对于古今异义的理解呈现出较为紊乱的状态。在小学文言文起步学习这一关键时期,因“古今异义”而导致的“望文生义”现象极为普遍,几乎不可避免。可以说,“古今异义”已然成为横亘在学生文言文起步学习之路上的凶猛“拦路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理应对古今异义给予重点关注,将其作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来对待,以帮助学生跨越这一障碍,为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一词多义”受限积累贫乏

“一词多义”堪称文言文学习的关键难点之一。在文言文中,部分字词的词义必须于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能得以确认,并且其中存在着一些极为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仿若隐藏于暗处的荆棘,极难分辨。学生稍不留意,便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进而为阅读文言文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那些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情况则更为艰难。他们受自身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由于尚未积累起一定量的文言文词汇,在面对一词多义现象时,往往不知所措,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难度,使文言文学习仿若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学生在翻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