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4—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4—8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