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暑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2023)解读主讲人:XXX2025.5
儿童中暑的发病机制02儿童中暑的急救处理04儿童中暑的定义与流行病学01儿童中暑的临床表现与诊断03儿童中暑的预防措施05CATALOGUE目录
儿童中暑的定义与流行病学01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儿童中暑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汗腺功能不足、行为适应性差等。中暑的定义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中暑的分类儿童中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
热相关疾病人群中,儿童占了近一半(47.6%),在儿科人群中,最常见与高温有关的病理形式发生在运动的青少年和无人看管的儿童中。儿童中暑的流行病学儿童中暑的定义与特点
儿童中暑的发病机制02
儿童体温调节特点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产热高,相对体表面积大,散热功能发育不完善。
儿童自主能力差,容易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体温调节障碍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通常是35℃)时,人体的散热方法(蒸发、辐射、传导、对流)不能有效散热。
高温环境中,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机制,但在相对湿度超过75%时,该机制失效。热损伤机制中暑的主要致病机制包括当心输出量不足以应对高体温调节需求时,从代偿性体温调节阶段向失代偿性阶段的转变。
核心体温持续升高,导致直接的细胞毒性效应和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体温调节机制
儿童中暑的临床表现与诊断03
123重度中暑轻度中暑特殊类型中暑重度中暑则可出现高热(体温超过40℃)、无汗、皮肤灼热、意识模糊、谵妄、昏迷、抽搐等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轻度中暑可引起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症状。
体温可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经典(非劳力)型中暑:由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更常见于不能避开炎热环境的较年幼儿童。
劳力型中暑:通常发生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剧烈运动的年轻、健康人群。临床表现
中暑的诊断主要基于高热、神经异常和最近暴露于热天气(经典型)或体力消耗(劳力型)的三联征。
核心体温升高(≥40℃-40.5℃)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是诊断的核心。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结果会有异常,反映热应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终末器官损伤。
需要完善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辅助检查需与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鉴别。
避免将中暑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急性胃肠炎等常见疾病。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儿童中暑的急救处理04
立即将儿童转移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减少继续受热。
松开或脱掉紧身的衣物,解开包被,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儿童身体,或用冰块、冰袋置于其头部、腋窝和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
先用温水,再用冷水擦浴孩子全身,擦浴时可在额头、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冷水袋,并使用电风扇增加对流散热。家长可少量多次给予儿童淡盐水,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
避免饮用含糖饮料,以防刺激胃肠。现场急救
转运途中注意事项院内接诊及后续治疗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如有呕吐,应及时清理口腔异物。
持续进行物理降温,防止体温进一步升高。
密切观察儿童意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到达医院后,迅速将儿童送至急诊室,由专业医生进行接诊。
对于严重中暑的儿童,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会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医生会根据儿童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输液、吸氧、使用降温药物等。转运与院内救治
儿童中暑的预防措施05
调整环境温度合理调整环境温度可以降低身体核心温度过高导致的损伤风险。
可通过风扇、空调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防护措施外出时应为孩子穿戴透气性好且颜色较浅的长袖上衣及长裤以加强防晒效果。
使用遮阳帽与太阳镜等防护用品,减少阳光直射皮肤面积从而降低热量吸收。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避免在10点至16点等高温时段外出。
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准备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010203环境调整与防护
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过度。
合理安排学习和游戏时间,适当安排户外活动。Part01饮食与锻炼饮食要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鼓励儿童参加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降低中暑风险。Part02健康教育普及将中暑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暑防治知识,营造健康校园氛围。Part03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