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五四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x
文件大小:977.92 K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1.08千字
文档摘要

;;诗歌理解;王维(约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诗人,兼通音乐,工书画,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其作品主要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有《王右丞集》传世。;《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己怀。本诗是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悠然相会,而写成的。;;;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说明这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诗歌理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有《李太白集》传世。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诗歌理解;岑参,唐代诗人。唐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多年,颇有雄心壮志。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传世。;此诗写于天宝八载(749),这一年诗人因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二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要返京述???,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个口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诗歌理解;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传世。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