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语文期末阅读理解(散文类)卷:名著阅读技巧提升
一、文言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下列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习旧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别人的老师。
B.学习时既要认真思考,又要多向别人请教,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C.学习时,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
D.学习时,要善于总结归纳,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2.下列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B.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坚定。
C.学习时,要注重思考,但也要注重实践。
D.学习时,要注重思考,但也要注重总结。
二、古诗词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热爱。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B.这首诗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C.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D.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三、现代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老人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穿得单薄,冻得瑟瑟发抖。这时,一位年轻人路过,看到老人这般模样,心生怜悯,便脱下自己的外套给老人披上。
老人感激地看着年轻人,说:“谢谢你,孩子。你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年轻人微笑着说:“不用谢,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但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像你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讲述了年轻人帮助老人的故事。
B.这篇文章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C.这篇文章表达了年轻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D.这篇文章表达了老人感激他人的情感。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老人和年轻人的互动,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B.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老人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善良的品质。
C.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年轻人的行为,表达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D.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冬日的寒冷,表达了生活的艰辛。
四、现代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淡淡的;松柏、杨柳、荷塘、月光,构成了一幅幽雅宁静的图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颤动起来。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颤动起来。
1.下列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描写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B.文章通过描绘月光、叶子、花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
C.文章通过对比满月与淡淡月光,突出了月光的柔和与美丽。
D.文章通过描写微风中的清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下列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B.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与宁静。
C.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月光的美感。
D.文章通过描写微风中的清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文言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下列对“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