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七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寓言类)卷:文言文阅读技巧提升试题.docx
文件大小:37.6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1.51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七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寓言类)卷:文言文阅读技巧提升试题

一、文言文断句

阅读下列文言文,正确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二、一词多义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D.满招损,谦受益。(《论语》)

三、翻译句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文言文翻译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文言文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器。”何为“君子不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六、文学常识

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

B.《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C.《论语》是一部诗歌集。

D.《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文言文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解析思路:根据文言文的断句规则,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固定结构、对仗句式等,以及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二、一词多义

答案:C

解析思路:分析每个选项中“之”的用法,A项中“之”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内容;B项中“之”是助词,表示所属关系;C项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之”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内容。根据用法,选择C项。

三、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解析思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学而”是固定结构,表示学习并且,“时习之”表示按时温习,“说”表示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答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解析思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有朋”表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表示从远方来,“乐”表示快乐。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思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人不知”表示别人不了解我,“而”表示转折,“愠”表示生气,“不亦君子乎”表示这不是君子吗。

四、文言文翻译

答案: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五、文言文理解

答案: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这里强调君子应该具有广泛的学识和才能,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而不是像器物那样固定不变。

解析思路:结合“君子不器”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其比喻意义,即君子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智慧,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

六、文学常识

答案:B

解析思路:根据《论语》的内容和特点,A项错误,因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C项错误,因为《论语》不是诗歌集;D项错误,因为《论语》不是由孔子弟子编写的。正确答案是B,因为《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