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文化自信背景下初中历史教与学方式的探索.docx
文件大小:18.7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4.08千字
文档摘要

文化自信背景下初中历史教与学方式的探索

【摘要】文化自信意识是个体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所抱有的高度认同的一种心理状态。基于文化自信意识,个体能够充分肯定自有文化的重要价值,坚信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在文化的感染、号召下自动凝聚为统一整体,并且积极赞扬、主动传承和努力宣传本国、本民族文化。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各种文明知识,重点讲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发展历史,在培植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重要使命。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文化自信基础概念,要求初中生具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对教师教学应有之义和教与学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历史;教与学

青少年是践行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主体,而青少年的实践行动的前提和保障,是自身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理念的生成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因此,学生对优秀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必须要建立在扎实的文化知识、真实的历史素材上,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建构和发展,离不开时空综合观下的有效教学。以适当的历史教学引导,促成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和相关历史的深入学习,无疑是当前阶段强化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的视角下进行了分析,以期强化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自信概念解析及对初中生的要求

(一)文化自信概念解析

教师在基于文化自信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要课题是明确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内涵。关于文化,在西方的思想体系中,学者认为文化诞生于特定的活动之中,又决定着相关主体后续的活动,因此,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模式,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文化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得以传承下去的,其实质内核和关键要素是价值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体系,文化往往被视作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即文治教化的意思。比如在《周易·贲卦》中就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认为天下太平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人们的行为要符合人文礼仪。后来伴随着其他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我国历史文化的不断演进以及国内关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含义变得越来越丰富。从广义上来说,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文化都可以划定到文化范畴之内,狭义上的文化则关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是人们精神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和相关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成果。[1]

我国拥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文化是民族国家延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出文化自信,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所谓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指文化主体在正确认知本国、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条件下,意识到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适应和支持社会发展,进而对本国文化产生坚信不移的态度。优秀的文化即便遇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文化自信并非文化自大和孤芳自赏,持有文化自信的主体除了能够认同本国文化,还能够以客观、公正、包容的态度处理外来文化,并且积极吸取其他文化中的优质元素,用以丰富和完善自有文化。

(二)对初中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涌入现代国民的思想领域,保持国民在精神上的独立和延续中华文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保持文化自信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对公民提出的重要要求。初中生作为未来参与社会实践的对象,必然要在价值观念塑造期坚定文化自信。基于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内涵,教师需要对初中生提出形成文化自信意识的要求,将文化自信视作学生必须形成的一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这一要求可以由浅入深地划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第一,文化认知。即要求学生在积累深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客观地认识中华文化,洞察中华文化的优秀性。第二,文化认同。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及其优秀性后生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即坚信中华文化于个人成长和整个民族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华文化必须长久延续下去,按照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要求自己。第三,文化实践。学生理解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后,要基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处理现实学习和生活,在中华文化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文化自信意识。第四,文化比较。学生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学会发掘其他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肯定外来优秀文化的价值,并在文化交流中实现本土文化的新发展。同时,学生要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辨识能力,要思考文化交流活动背后隐藏的因素和文化现象产生的真实原因,严防文化渗透,始终以中华文化为根基。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意识,首先就要在认知层面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关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教师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相关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