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教案-2024-2025学年南大版初中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docx
文件大小:17.7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37千字
文档摘要

《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教案-2024-2025学年南大版初中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对生命的认知仍较为浅显和片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过宠物离世、亲人患病等与生命相关的事件,对生命的脆弱性有过初步感受,但尚未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折,部分学生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生命产生迷茫和困惑。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在理解抽象的生命概念时仍需要借助具体事例和活动体验。因此,在教学中需通过丰富的案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意识,以及面对困难时坚强乐观的态度。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心理认知与调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命既脆弱又坚强的双重特性,学会正确认识生命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困境,掌握调节因生命问题引发的负面情绪的方法,形成对生命科学、全面的认知。

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塑造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心理韧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社会适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珍视生命的理念,学会在面对他人生命困境时给予关爱与帮助,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生命的脆弱性和坚强性,理解两者在生命历程中的辩证关系。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挑战,培养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敬畏生命,将珍视生命的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面对重大生命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强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视频渲染,引发思考(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前半部分呈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瞬间摧毁生命、车祸现场生命消逝等场景;后半部分展示植物在石缝中顽强生长、身患重病的人坚持治疗并乐观生活的画面(视频素材可结合教材中的图片、案例进行整合)。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观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生命的哪些特质?”邀请2-3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强烈对比的视频画面,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引导学生分享感受,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对生命的初步认知,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讲解:剖析内涵,深化理解(12分钟)

生命的脆弱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生命脆弱性的案例:“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原本健康活泼的孩子陷入病痛折磨,生命垂危;一次意外事故,瞬间夺走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

教师提问:“从这些案例中,大家能总结出生命脆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让你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命在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极其脆弱,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案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生命脆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生命脆弱性的理解。

生命的坚强性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案例:“海伦?凯勒自幼因病失明失聪,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学习盲文,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残奥会运动员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训练,在赛场上拼搏,展现出生命的无限可能。”

教师提问:“这些人物的经历,体现了生命怎样的特质?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讲解生命的坚强性表现为在困境中不屈服、不放弃,勇于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设计意图:以名人及残奥会运动员的真实案例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坚强性,让学生明白生命具有强大的韧性。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互动环节:活动体验,感悟生命(15分钟)

“生命的故事”分享会

教师提前让学生收集身边体现生命脆弱或坚强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身边人的故事,也可以是新闻报道中的案例)。课堂上,邀请3-5位学生上台分享故事,并谈谈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关于生命的感悟。

分享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身边的生命故事,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实际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拓宽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