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阶段,他们亲身经历并感受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改变有一定直观认识。例如,学生日常使用智能手机、享受便捷的快递服务、体验线上教育等,这些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的良好基础。然而,学生对于生活环境变化背后的历史原因、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认知和深入思考。同时,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学生在史料收集、分析归纳以及运用历史思维解释生活现象等能力上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活动课的参与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主动性不足、合作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环境变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理解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是推动生活环境巨大变化的根本动力,认识到经济基础的变革对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等上层建筑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让学生明白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
时空观念
帮助学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生活环境特征,在时间轴上构建清晰的发展脉络,明确生活环境变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引导学生从空间角度认识生活环境变化的普遍性和区域性差异,理解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导致的生活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分析能力。
史料实证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活环境变化相关的史料,如家庭照片、旧票据、生活用品、新闻报道、文献资料等,学会对史料进行分类、甄别和整理,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探究生活环境变化提供证据支持。
组织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可靠史料准确描述和解释生活环境的变化。
历史解释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和方法,对生活环境变化中的重要现象、事件和趋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释,如分析互联网普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变等。
引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历史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够客观、全面地阐述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
通过探究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改善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环境在衣食住行、通信、文化娱乐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主要表现。
探究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避免片面性和表面化。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生活环境变化中的复杂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丰富多样的与生活环境变化相关的资料,包括不同时期的图片、视频、文字史料等。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蓝布工装的照片,改革开放后服装款式多样化的影像资料;过去交通不便时的马车、自行车图片,与现在高铁、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对比视频;整理反映通信方式变化的史料,从书信到固定电话、手机、互联网通信的发展历程资料等。将这些资料精心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展示交流等,准备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例如,准备不同时期的服装道具用于角色扮演;制作探究任务卡片,明确小组探究的主题和要求;准备展示用的展板、便利贴等物品。
编制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题目,题目要紧密围绕教学重难点,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探究能力。题目类型可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探究实践题等,并准备好详细的答案解析。
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活动课的主题和要求,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环境变化。
通过家庭访谈、查阅家庭相册、寻找旧物件等方式,收集与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相关的资料,如长辈讲述过去的生活故事、过去的家庭照片、旧粮票、布票等票据,为课堂展示和讨论做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如“家乡住房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