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19.9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47千字
文档摘要

《石壕吏》教案

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满面愁苦,命途多舛,又心系苍生,他见民之所见,想民之所想,感民之所感,他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他用如椽巨笔书写时代疮痍,(他是谁呢?对是杜甫)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千年,走进杜甫笔下的石壕村,去聆听那个夜晚的叹息与控诉,共同感受诗人的赤子之心。(PPT封面)

师:学习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那本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让我们齐读学习目标,掌握课堂重点。

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熟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品味诗人笔下人物之苦。

结合时代背景,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苦闷情怀。

一、知石壕之事件

读的非常好,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叙事诗,课前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歌大意,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概括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课前已经让大家在导学案上尝试着完成,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分享之前,老师要提示大家的是,注意概括的方法:人物+地点+时间+事件(2个学生分享)

明确:官吏夜晚到石壕老妇家征兵,结果老妇被抓走。

过渡语:第一个任务完成的非常好,让我们进入第二个任务:品人物之苦情

品人物之苦情(PPT展示)

1、在这件事中,杜甫直接客观地展现了老妪家的遭遇,让我们再读诗歌,找出最能够概括他们一家的遭遇的诗句?(师生齐读)

是哪句诗呢?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哪个字概括最准确呢?(苦)(板书)

2、找的非常好,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句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同学们,一何是什么意思?请看注释,多么的意思,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请大家快速阅读老妇前致词的内容,并思考她苦在哪里?

丧子之苦:三男邺城戍(防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最近)战死。存者且偷生(苟且偷生/苟且活着),死者长已(停止)矣。

贫穷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离开),出入无完裙(完整的衣服)。

应役之苦:老妪力虽衰,请(请让/允许我)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同学们又来思考:老妪为什么要给差吏诉说自己的苦呢?(希望博得同情而免了抓人),她诉苦的话是自己一口气说出来的吗?(不是,诗差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刚刚我们分析了老妪的苦,但同样还有一句话“吏呼一何怒”,但是作者并没有像写老妪的苦那样写出差吏的呼和怒,而是把差吏的呼藏在了老妪的回答之中,这种写法叫做“藏问于答”(板书)。

那差吏会怎样问老妪呢?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全导学案上面的对话,并在小组内进行对话演绎(提示:还可以对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调等进行想象)

吏:你们家的男人呢?给我出来(动作粗暴,面目狰狞,声音凶狠)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家里没有别的人了吗?(语调上扬,咄咄逼人)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我要进去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人了?(推开老妇,横冲直撞)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不行,今天你们家一定要交出个人来。(语气坚决,不容争辩)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他们演的好不好?——好,请把掌声送给他们。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差吏的凶狠、冷酷和老妪的无助、凄苦。诗人没有直接写苦,而是将这种苦写于无形之中,这种写法反而把“苦”写的痛彻心扉,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一步去感受人物之苦。

过渡:同学们,受苦受难的仅仅是这个家庭吗?(不是)杜甫在同时期写下的“三吏三别”更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家庭的代表,这些家庭的苦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不是,是时代造成的)这样的苦是时代之苦,而造成这个时代之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战争,是哪一场战争呢?安史之乱)

过渡: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回到杜甫那个时代,一起观时代之苦。

三、观时代之苦难

ppt展现背景资料,请同学齐读背景,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安史之乱中,叛军所过之处,战乱四起,屠城,杀俘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持续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由顶峰期的5500万人口,锐减至不足1100万人。其中85%以上的中原人口,在这次安史之乱中全部消失。

同学们这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之下最受苦的是什么人呢(百姓),对,最受苦受难是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